小聰說:“我今天真實長知識了,水母動物居然沒有頭、心臟、骨骼與口鼻。”沈琳繼續進行解說——
大多數水母的輻管、觸手及感官均呈四輻射對稱。觸手是刺胞動物重要的結構之一,雖然某些水螅型與水母型完全缺乏觸手。觸手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頭狀的,短小,刺細胞集中在觸手端部,組成帽狀結構,一種是絲狀的,細長,刺細胞沿觸手全長呈環狀或瘤狀分布,這兩種觸手或單獨存在於不同的種,或同時存在。
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態,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其體內含水量一般可達98%以上,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其他則是蛋白質和脂質所構成,所以水母的身體呈現透明狀。普通水母的傘狀體不很大,隻有20-30厘米長。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遊。
王可是生物學博士,他對於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彆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麵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從海麵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沈琳在解說,有些水母不單顏色多變,而且還會在水中發光,有些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當它們在海中遊動時,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彩球。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混合時,就會發出強藍光。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隻含有50微克。
南海國際旅行社的會議廳裡,科普編輯程萍在解說:“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水母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並根據傘狀體的不同做分類:有的傘狀體發銀光,叫銀水母;有的傘狀體則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傘狀體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傘,叫做雨傘水母;有的傘狀體上閃耀著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
科普作家李任惠也在解說,缽水母綱的水母體體型較大,傘緣直徑一般在2-40厘米之間,個彆大的種直徑可達1-2米,例如一種霞水母。傘呈圓盤形,如海月水母,或呈錐形、半圓形、蝶形等因種而異。由於體內的生殖腺或其他胃囊等結構具有色澤,而使身體在透明中出現局部的粉紅色、桔紅色等。
王可博士說,身體也區分成上傘麵及下傘麵,無緣膜、傘緣具有一圈觸手,不同的種觸手的數目不同,觸手或實心或空心,或長或短,也有少數種沒有觸手,例如根口水母類。
小燕子代表一些遊客提問:“海洋爺爺,水母是怎樣吃東西的呢?”海洋爺爺說,口腕具捕食的功能,取食時微小的食物可沿口腕溝進入海月水母中,根口水母類口腕愈合,垂唇末端的口封閉,而形成許多新的細小的吸口,用以吸食。
沈琳特警在解說——
缽水母類的中膠層很發達,也是由蛋白質及粘多糖形成的凝膠,其中含有膠原纖維。不同於水螅水母的是中膠層中遊離著外胚層起源的變形細胞,這些變形細胞對動物的再生、組織修複起重要作用。中膠層也有很大的彈性,由於它能維持及調節離子的成分及濃度,而使身體在海水中保持一定的浮力。
王可博士說,缽水母類的肌肉及運動相似於水螅水母,圍繞著下傘緣有由外胚層形成的環行肌肉,觸手上有縱行的肌纖維,它們的收縮造成水母的運動。
夢弟問:“傻子教授,水母沒有正常的大腦、心臟,甚至口腔,能夠吃肉食嗎?”小聰說:“夢弟,你是不是傻子呀,沒有口腔怎樣吃肉食呢?”
傻子教授說,夢弟、小聰,缽水母類均為肉食性動物,以小的甲殼類、浮遊生物等為食,實際上也是一類懸浮取食者,它們以觸手過濾水中的微小的浮遊生物,經口腕溝靠纖毛作用送入口及胃腔,胃絲上的刺細胞殺死捕獲物,再由胃絲上的腺細胞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消化後的營養物靠環流管壁的纖毛擺動以推動營養物由胃腔經從輻管進入環管,再經正輻管、間輻管、胃腔及口將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