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說:“研究海洋哺乳動物14年的英格裡德·維塞爾表示,世界上有許多關於海豚保護遊泳者的報道,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海豚都是將人推向岸邊,而沒有推向大海。當海豚可能感覺到人類處於危險中時,就會馬上行動起來保護他們,海豚也時常為了保護自己和幼仔勇敢地與鯊魚‘搏鬥’。”
程萍的解說,讓遊客如夢初醒,讓於張喜、李任惠、林燕子、劉媛媛對海豚有了新的認識。劉傻子分身帶頭鼓掌,台上台下響起一片掌聲。又輪到沈明貴難堪了,他借口要出去打個電話,離開了會議廳。
海豚是大型食肉動物,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除了較為凶猛的鯨類如虎鯨,由於骨骼堅硬則不太怕海豚,其它海洋生物基本不對其構成威脅。可以說,海豚麵臨這樣的生存困境,最大的幕後推手還是人類。
人類不假思索地向海洋和河流傾倒各種生活垃圾、工業廢水,還有各種的農藥汙染和油田廢物,已經讓原本清澈的海洋變得渾濁不堪,而石油泄漏等大型事故時有發生,更是讓海洋環境進一步惡化。
在人口密集的沿河、沿江水域,富營養化和重金屬汙染已經威脅水生物的生活環境,毒性海藻大量繁殖,也使這裡的水域危機四伏。即使處於食物鏈頂端,海豚還是不能幸免,生殖和免疫係統受到嚴重損害,死亡率也大大增加。
1987年美國新澤西海岸數百頭海豚因發生赤潮而引發免疫係統功能失調,渾身長滿膿瘡而慘死,令人心驚,也讓人心寒。聽覺是海豚最為靈敏的感官,捕食、遊走和嬉戲,都是依靠聽覺進行。
各種水下作業工程設備和日夜來往不息的大小船隻,不僅驚擾了海豚的生活,海豚與船隻“撞車”時有發生,這些人類活動的“噪音汙染”,也使得海豚不堪其擾,身心受損,行為失控、壓力倍增、生活習性出現異常。
在許多河流流域,建大壩、修漁場、修建防洪工程,抽取水資源,已經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人為地改變海豚的生存環境,修築各種工程,阻擋了海豚遷徙等活動。白鰭豚曾是我們引以為榮的國之瑰寶,但三峽大壩的建成,也或多或少加速了它的悄然消逝。
全球化的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捕魚強度和廣度,可以說,隻要有魚的地方,就會有愈來愈現代化的捕魚工具和手段。儘管有了較為環保的捕魚技術,但傳統的手段還是隨處可見,給全世界的海豚們帶來滅頂之災。意在捕魚,但誤撈海豚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一網打儘,大魚小魚儘收網中,海豚隻能眼巴巴看著自己的食物變成了人類的盤中餐。
在東亞(日本)、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據統計,在被捕後的90天裡,53%的海豚鬱鬱而死;海豚的自然壽命平均為45年,半數被捕的海豚卻在被捕後兩年內死去,而它們的平均生活年限,也僅為5年;在人工環境裡,海豚極易患上肺炎、腸炎等疾病,還會因為氯水中毒和長期抑鬱驚慌而活不過七年之坎。
夢弟醒了過來,他聽見海洋爺爺說:“傻子夢石教授累了,他站在那裡睡著了,我接著他的話說,有人說,海豚的救人行為完全是出自無意識的本能呢?另外,對於海豚可以領航等傳聞,我們又該做何種解釋呢?
科學家們對海豚救人主要有下列三種解釋。一是‘照料天性’說,認為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於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二是‘見義勇為’說,在過去的幾個世紀,海豚與人類的許多相似之處,如從鯊魚嘴中救下人類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三是‘自覺行為’說,海豚是一種高智商的動物,十分聰明伶俐,因為,它有一個發達的大腦,而且溝回很多,因高智商動物知道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故不去傷害人類,反而幫助人類,所以它的救人‘壯舉’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