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科普作家劉傻子說:“華夏《航海技術辯證法》一書認為,‘航海是一門綜合性的工程應用科學和技術,古代航海隻是一種技藝,至15世紀初才逐漸發展為技術,而到了19世紀中葉,它的科學形態才逐漸取得完善。這一過程與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整體發展是一致的’。”
海洋爺爺解釋說:“航海科學技術的狹義,是從航海人員駕駛船舶在海上航行的知識、方法和手段出發的,主要指地文航海技術、天文航海技術、無線電航海技術、船舶操縱與避碰技術。廣義的航海科學技術,還應包括造船科學技術、船舶通信導航科學技術、船舶安全和防汙染技術等。其實,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航海科學技術都依賴於相關門類科學技術,並且是相關門類科學技術在航海上的綜合、集成與應用。”
科學博士說:“據《漢書·堯文誌》介紹,西漢時的導航占星書籍已有《海中星占驗》等136卷,表明天文導航術已有發展。《海島算經》中已有測量海中地形、地物高度與距離的方法,對後來航海圖的測繪有深遠影響。”
劉傻子說,世界上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萍州可談》。該書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這比1180年英國《論物質本性》中提到航海者利用水浮磁針指北,要早62年。”
計算機姐姐說:“明代《海道經》中保存了一卷《海道指南圖》,這是據元人底稿而繪成的,是迄今見到的中國較早的航海圖。到了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之集大成。鄭和航海術,主要記錄在《鄭和航海圖》中。該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部最早的遠洋航用航圖。其中圖文記載,反映了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華夏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科學技術。”
劉傻子說:“航海史學者研究表明,鄭和船隊中的大型海船叫‘寶船’,其‘大者長約151.8米,闊約61.6米’;有9桅,張12帆;其‘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而哥倫布船隊中最大的帆船,長僅18米,僅及寶船的八分之一,足見中國明代造船業的強盛。”
小聰說:“我搜索後知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歐洲國家率先從封建主義時代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各門類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的材料、機械、電氣、電子、控製、信息技術,逐步應用於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現代航海科學技術。”
小燕子說:“我看了一些資料,覺得海洋文化與科技的發展關係密切,就造船材料而言。18世紀煉鐵業的發展,導致1787年製造出第一艘鐵木船;1841年,建造出第一艘鐵質船;1858年,出現了鋼,1866年,開始用鋼造船。”
小明說:“我讀了一本刊物,上麵寫著,1890年,鋼質船完全取代鐵質船。就船舶動力而言,1769年,研製成雙向蒸汽機;1783年,則製成蒸汽動力明輪船;1876年,研製成功內燃機;1892年,發明柴油機;1903年,則製成內燃機船。”
小聰說:“我知道海洋文化與科技進步相關,就天文航海學來說,18世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與天結合,致使1730年發明了航用六分儀;1767年,發明了航海用的天文鐘。船舶通訊導航方麵,1888年,發現電磁波;1895年,發明了無線電報,無線電通信而後被船舶航海采用。”
夢弟說:“我查閱圖書資料,了解了航海科技的發展情況,1935年,人類發明了雷達,隨即於1937年開始用於船舶探測目標、定位、導航與避碰方麵;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就研製出衛星導航係統,三年後,向民用船舶開放使用。”
劉傻子說:“《航海技術辯證法》一書指出,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是航海和航海科技產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動力;經濟、生產發展的需要,是航海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
小燕子說:“航海文化證實,軍事、戰爭的需要,是航海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其他相關科技的發展,是航海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科學博士說:“這一結論符合實際。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航海從技藝逐步發展成為科學技術,從帆船時代進入機動船時代,從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時代進入電子航海時代。”
劉傻子說:“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代和現代史中,華夏航海科學技術曾一度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多年奮鬥,航海事業了很大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當然,華夏在航海科學技術方麵,應該學習、借鑒、引進、消化、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航海科學技術成果,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