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行孫自幼與師懼留孫修道,心中常存高遠之誌,然若無機緣,終難成道。某日,養精蓄銳之際,申公豹偶至,問土行孫:“老師指我往哪裡去?”申公豹神秘莫測,麵帶微笑,曰:“薦你往三山關鄧九公處去,大事可成。”
土行孫聞此言,心中受寵若驚,急忙言:“若得寸進,感恩非淺!”申公豹笑問:“爾胸中有何本事,敢言前往?”土行孫自信答曰:“弟子善能地行千裡,未曾落於塵埃。”
申公豹見其胸有成竹,遂言:“爾且用個我瞧!”土行孫心中默念,身子一扭,瞬間不見。竟在土中穿行,隨著大地的脈搏,宛如奔流之水,仿佛無障無礙,申公豹見狀大喜,輕聲稱奇。
時光稍縱,忽然土行孫又鑽出地麵,滿麵春風。申公豹繼續問道:“爾可知三山關之事?”土行孫信心滿滿,言道:“我欲求得良師良友,以求大道之真。”
申公豹微微一笑,叮囑道:“然則你需知,爾師父懼留孫藏有捆仙繩,爾欲成就,須帶下兩根。”土行孫心中了然,立刻答曰:“吾知道了。”於是他心事已決,決意潛入師父的洞府,盜取捆仙繩與丹藥。
夜幕降臨,月光如水,土行孫悄然潛入師父的洞府,四下張望,果見捆仙繩與五壺丹藥星羅棋布。手忙腳亂,他首先將兩根捆仙繩收進懷中,再將五壺丹藥悉數裝入包袱,心中暗道:“此番若成功,定要回報再造之恩!”
他一躍而出,乘風破浪,直往三山關而去。沿途山色蒼翠,靈氣彌漫,土行孫心中既激動又忐忑,心念道:“九公乃是高人,若能得到指教,助我成就通天大道,何愁未成?”
行至三山關,土行孫仰望高聳的山巔,感受到一股亙古洪荒之氣。他步入關內,見得鄧九公獨坐於雲鬆之下,氣質出塵,仿若從天而降的仙人。土行孫上前,恭敬施禮:“弟子土行孫,恭請九公教誨!”
鄧九公抬目,長歎一聲,緩緩說道:“爾可知道之所在?”土行孫誠懇回答:“弟子以為,道在於心,在於生活之點滴。”鄧九公點首,示其坐下。
於是,兩人相對而坐,鄧九公開口講解:“道之本在於和諧,天地萬物各循其道,唯求相生相克,方能成其大局。爾若欲修行,需先明心性,與天道相通。”
土行孫傾聽其言,漸漸領悟,意識到整個人間皆是道,凡事隻需亨通而行便是。鄧九公神態自若,似乎透視了土行孫內心的迷惘,在交流中不時提及自然、人生、心性等深奧之道。
時至夜深,月光如銀,清風襲來,鄧九公講述道理,行雲流水,言詞細膩,帶土行孫逐步領悟。此時,鄧九公似乎看出土行孫心中有困惑,便寄語他:“若欲成就大道,凡事當從內心出發,切忌浮誇與貪念。”
通過這幾日的相處,土行孫逐漸感受到鄧九公不僅在教導他外在的修行,亦是在引導他反思內心。他明白,愈深入,愈覺人心的紛繁複雜與自我提高之間的微妙關係。
頗有啟發之際,土行孫在九公麵前展示捆仙繩,問道:“九公,此物在我手中,欲以何法顯其奇效?”鄧九公微笑不語,示意其先行探究,土行孫便將繩子隨意揮舞,嘗試借助其中道理。
忽然,捆仙繩在土行孫手中幻化成縷絲,似能與天地呼應,流光溢彩,生經脈之聲。鄧九公見此,頷首稱讚:“爾愈能運用捆仙繩,便愈能明己之心。”
土行孫感受到一股似無實在、又堅固無比的力量,在捆仙繩的運作下,他仿若與天地之氣相連,油然湧起心潮澎湃,似有千層波瀾。此乃大悟之時,他暢想從此可以以捆仙繩為道具,在揚帆高飛之際,助人為樂。
些許體驗,數日已過。鄧九公對土行孫的教育逐漸深入,帶他遊覽山川,教授他如何與自然法則相通。在其遊曆中,土行孫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捆仙繩,還體悟到道義與人性的至高無上的結合。
隨後,鄧九公告誡土行孫:“隨心而動,去往他處,助人以達。道理需深入人心,方能發揚光大。”土行孫聽後,豁然開朗,決定將所學之道傳播至遠方,感染更多的人。
於是,告彆三山關,土行孫踏上新的征程。他最初想到的是自己的故鄉,那片孕育他靈魂的土地。走出三山關,腳步如飛,心中暗道:“這回歸之路,必有價值。”
沿途,土行孫不斷回憶與九公共度的時光,明得以道理傳授給更多的人,助人以達方能成善。他運用捆仙繩,於途遇人皆以道理教誨,或幫之勁旅,或解其憂愁,以此傳播真道。
經過數日行程,終於回到熟悉的故鄉,卻發現故鄉的眾人仍當初模樣,依然麵臨種種困擾。村民們因為生活的艱難而暗淡無光,土行孫心中不禁一陣痛楚。
他想道:“既然我得道,豈能視而不見,若不傳道於此,如何實現自我初心?”他決定興建一所教化所,與村民分享他在三山關所學的道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