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冥河之境,朝霞絢爛,金色光輝灑在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今日,為了宣揚佛法,唐王特設法會,召集眾多僧人聚集於大殿之中。
法師玄奘高坐於寶台之上,心懷虔誠,默念《受生度亡經》。經文聲聲相應,猶如溪水潺潺,眾僧由此而生敬意。法會之中,皆是信士,靜心聆聽,然不知在台下,暗流湧動,異色金光隱現。
“那法師念經,何以不言大乘?”此時,一位菩薩悄然靠近,拍擊寶台,聲如雷霆,強勢而來,立刻引起眾人的側目。
聽聞此言,玄奘心中一喜,揮手跳下台來,向著菩薩拱手道:“老師父,未能深審,實為愚弟。見前眾僧皆講小乘教法,未嘗知曉大乘之義。”
菩薩冷冷一笑,語氣不減,反侮道:“爾等所講小乘教法,難以度亡者超升天界,唯可迷途渾俗。然我所持大乘佛法三藏,然則可助亡者升天,能解難人之苦,亦可修無量壽身,無來無去。”
正當講論之間,忽有巡堂之官急忙入殿,麵色焦急,奏道:“陛下,法師此時講道之妙法,卻被兩名遊僧打擾,胡言亂語。”唐王聞言,心中頓生不悅,立令擒來。
隻見二僧被推擁入法堂,其中一人神情慵懶,神色驕橫,手不拜,仰麵而立,便麵向唐王道:“陛下,何事阻我言?”唐王目光一閃,認出此人,心中一凜:“你乃前日送袈裟之和尚!”
“正是。”菩薩臉色依舊淡然,神態自若。
唐王不由詢問:“爾既來此,聽法理應恭敬,何以擾動經堂,誤我佛事?”
“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無力度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實能解脫亡者疾苦,壽命無壞!”菩薩回道,聲如洪鐘,震耳欲聾。
唐王正色,詢問:“爾所言大乘佛法,究竟何在?”菩薩緩緩歎氣,目光如炬,直視唐王。
“陛下,佛法在於宿命相續,因果法則,唯有心中自有大乘之道,方能突破紅塵困苦。”菩薩開始宣揚自己的理念,語氣逐漸堅定,“大乘者,能引眾生走向覺悟,自然不囿於名利所困,僅在乎心靈所向。”
唐王心有所動,轉身對玄奘言道:“法師,如何對此解說?”
玄奘心中雖有不安,然亦知當講明法理,遂答道:“陛下,弟子雖掌小乘教法,然以求生淨土、解除眾生之苦為功,猶有孤品。當今日之緣,是否可將小乘教法與大乘法理並行,以導眾生知曉此道?”
菩薩依舊不屑,譏之道:“小乘者多為自私自利,安於一己之福,若無厚誌,如何能度化他人?”
此番話言之鑿鑿,令在場修士皆有所動,眾人互相竊竊私語,心中皆生疑霧。然而,玄奘卻不甘沉默,欲辯清道:“小乘佛法雖專注自救,然未嘗沒有救人之義,若無對世人之望,又如何達成大乘之義?”
菩薩神態不改,繼續勸道:“然我大乘正應無量無邊,若師父欲知,彼時當當願進一步探討大乘之理,傾聽他人之見,以謀眾生之得失。”
唐王在一旁觀望,心中思忖,暗自靈犀。法會始終為眾生開創,然若無共識,何以生存。
“既然爾等於我言辯論,”唐王終於開口,“我願親自觀摩爾辯論之法,且聽爾等言辭,便讓我知曉爾所承之理!”
此言一出,法堂內皆驚。菩薩麵露得意,玄奘心中不安。而眾僧徒則饒有興致地等候接下來的辯論。
“既然如此,便由我先言大乘之法理。”菩薩毫不猶豫,聲音鏗鏘響亮:“我佛法在於寬廣,梵音浩蕩,不僅能助已脫苦,更能度人超升!”
“理當相信每一道教法皆有必要,每一種法理皆有其實。”玄奘此時深吸一口氣,奮發向前。他知道這場辯論將直接影響到許多人的命運。
“爾乃小乘教法限於自身,難以度人,何以治世?”菩薩縱聲提問,目光犀利,似刀似槍。
“然雖小乘有小乘之辛勞,重在如月之明,雖小可在一方盈滿,救人無數。”玄奘險些氣結,然心中依舊循理,滿懷希望問道:“爾言大乘佛法,請問汝持大乘之理如何於世間傳播?”
“於眾生困境中引導,善善相傳才可入世。”菩薩不屑一顧,提及自己所持之教義。
“然則大乘若是多在於教理,便失去了共情之心。因此,二者本是相輔相成之法理,無需排斥,適時並行以度生,”玄奘語氣愈加堅定。
“私心私義,有何價值?”菩薩聲色相對,心中怒火中燒。
“私心懲惡之法,皆是有義,”玄奘不甘示弱,“欲達完美,必有汝我合共之心,然以為生救人為主,才為佛法之重。”
雙方爭論愈發激烈,聽眾也因他們的話而逐漸升溫。唐王見此氣氛,內心暗自欣慰,冥河與世間的光輝正通過他們的爭論逐漸傳遞。關於信仰的心靈之戰,進而逐步波及周圍,所有人都被深深吸引。
“如雲水之渾,常始不窮,爾等雖有不同,然其道不外乎在於心!”唐王打斷兩人的爭論,語氣凝重,對兩名修者讚歎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