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雙方之間的戰線相距大約2600米。
在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使用最先進的觀測設備,想要把對麵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也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望遠鏡固然是一種極為有用的工具,但它所能提供的視野和信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並不能讓人對敵人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
回想起昨日的首輪攻擊,無論是對於凶殘的鬼子,還是強大的毛國軍隊而言,結局都不太樂觀。
清晨時分,太陽還未完全升起,鬼子和毛熊軍便經迫不及待地集結起來。
這一次他們足足調集了六千餘名士兵,準備發動一場全線攻擊。
近代戰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越是讓部隊緊密地聚集在一起衝鋒,傷亡往往越慘重,因此散兵線成為了進攻時的主流戰術選擇之一。
當然,如果能實現步坦協同作戰,那無疑會大大增強進攻的威力。
但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必須先將對方所有的反坦克炮徹底摧毀。
否則坦克一旦遭遇敵方反坦克火力的打擊,不僅自身難保還可能連累跟隨其後的步兵部隊,導致整個進攻計劃功虧一簣。
倘若隻是單純依靠步兵發起進攻,那麼采用散兵線則是最合適不過的策略了。
每個士兵之間需要保持至少30米以上的前後間距。
而左右兩側的散兵線間隔也應控製在812米左右。
這樣既能確保隊伍在行進過程中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又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因人員過於密集而遭受集中火力打擊的風險。
畢竟誰都清楚,在無情的機槍掃射之下,哪怕是傾儘全力投入戰鬥。
若不懂得合理分散兵力,最終也隻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毫不誇張地說麵對裝備精良、防守嚴密的敵軍防線。
就算己方擁有八萬之眾的龐大兵力,若是一味盲目地擁擠在一起衝鋒。
恐怕不出一天時間,就會被敵人的猛烈炮火全部消滅殆儘。
如果雙方的將軍真的做出如此愚蠢且魯莽的決定。
那他們根本無需等到回營接受軍法處置。
恐怕在戰場上就會有人暗中放冷槍將其擊斃。
畢竟能爬到至少中將這個層級的人物,絕非毫無能力任人擺布的紙糊草包。
時間來到淩晨5點左右,震耳欲聾的炮擊聲驟然響起。
與此同時五十多架戰機如同一群凶猛的獵鷹,伴隨著炮火的轟鳴呼嘯而至。
此次交戰無論是小鬼子一方還是毛國的空軍部隊,顯然都做了充分的準備。
其中有二十架戰鬥機悄無聲息地隱匿於厚厚的雲層之中,靜靜地等待著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