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鳥不拉屎的偏僻地方,消息閉塞,秦扶清所能接收的朝廷動向,全賴於老師搬到縣裡之後與縣令柳祥貴交好,從縣衙那裡得來的消息。
當今陛下旭武皇帝年輕剛登基時好大喜功,後來吃了幾回虧,被宰相勸改,行事平穩許多,也做出不少於百姓萬民有利的事。
因此被朝臣稱讚。
然後旭武帝就飄了,效仿唐太宗對群臣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已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為解百姓不公之苦,從今日起,於大理寺外設太鼓,凡有冤屈不平之事,皆可上達天聽。”
此法頒布約有五六年了,傳到安溪縣這裡,又過去兩三年,隻有當官的才知道什麼太鼓,普通百姓就是知道,也沒那個實力進京敲響大理寺的太鼓呀。
不過有這個心總是好的,秦扶清引經據典,用古時候的聖賢帝王來相比,寫了一堆歌功頌德的誇獎之言。
洋洋灑灑又是六七百字,秦扶清揉揉手腕,等待放第三題。
第三題放出時,考場的沉默中隱隱帶著煩躁,這場考試沒有律帖詩,寫太多字讓人明顯更加疲倦。
正場第三題:“天地之性人為貴。”
這題是論,論是一種說理文,論題多出自於《孝經》和《性理》。
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孝經·聖治》,意思是在天地萬物中,人是最為寶貴和重要的。
說理文通常要參考名家之言,何謂名家之言?比如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士人學詩,繞不開這幾家,後來毛詩流傳下來,像秦扶清他們讀詩,不讀毛公闡釋的著作是萬萬不行的。
論題沒什麼好說的,螺殼裡麵雕花,寫來寫去也是那些東西。
寫完論題,天色漸黑,秦扶清把桌麵上的東西收拾起來,這才拿出蠟燭,用火折子點燃,充當照明工具。
一定要把蠟燭或是油燈放遠一些,萬一滴了蠟油或是燒著試卷,這場考試結果就算出來了。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發生過。
天黑之後,策題終於放出:“修書之難,莫如表、誌。”
看到策題的時候,秦扶清心裡暗道不好,沒曾想,本場考試的難度竟是逐漸遞增的。
想要做出本道策題,首先就要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背景如何,而這句話出自於哪裡呢,出於《文獻通考》的序!
原話是:“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誌。”
江淹是誰呢?是南朝的駢文大家,與鮑照、徐陵等人齊名,其辭賦和駢文成就較高,在詩詞的成就不及這二者。
秦扶清敢斷言,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這句話的由來!
就連他,也是決心辦書局,想要收集文獻、著作等,才格外留意這類書,然後在石家的書樓曾借閱過此書。
果不其然,考場上的氛圍越發躁動,巡考官不得不出聲嗬道:“肅靜!肅靜!”
這是今日的最後一題,寫完就能睡覺,時間還算長,秦扶清並沒急著寫,而是在心裡好好構思。
思慮良久,直到月上樹半,他才研墨潤筆,在晃動的燭光中寫下一家之言。
“……《詩》《書》《春秋》後,惟太史公號稱良史,作紀、傳、書、表。紀、傳以述理而論興衰……然公之書,詳於離亂興衰而略於典章經製……”
答完題後,秦扶清重新檢查自己的考卷,內心並沒有答出題來的竊喜,他在想,單是考秀才都這般難,若是家中沒有石家那樣的底蘊,普通人又沒借書的渠道,拿什麼考科舉?
怪不得說寒門難出貴子。連寒門都夠不著階級固化的邊,又遑論農家子呢。
把考卷用紅繩封好,秦扶清示意交卷,便有外簾官確認之後,把考卷收走。
秦扶清歎口氣,站起伸個懶腰,活動筋骨。考場用水啥的都不方便,他入鄉隨俗,去茅房放了水後,回來又用蠟燭把饅頭烤熱,睡前加餐,然後躺上木板,蓋薄薄一層被褥,三秒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