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北邊進的城,這回林海便選擇了往南走。此時澳門半島的麵積遠不如後世,南灣一帶的正南邊就是汪洋大海,不過西南方向倒是一直延伸到著名的媽閣廟。
林海沿著城內主乾道向西南走去,沿途所見仍是以華人為主,大多說一口閩南話。看穿著打扮,這一帶居民整體比北邊富有,當然也有很多不修邊幅的醉鬼,一大早晃悠著從暗門子出來,動不動就跟人拌嘴打架。
這年代澳門的華人分布是粵北閩南,北城牆內外全是從陸路來的廣東人,主要職業是為市民生活服務的工匠和苦力,葡城南邊則多是從海路來的福建人,大多從事翻譯、攬頭、水手、船工等與海洋貿易相關的工作。
林海一路走到了半島西南角,澳門葡城在西邊是沒有城牆的,因為整個半島西邊幾乎全是優良港口,是澳門連接全球的主要門戶。北東南三麵的城牆則分為南北兩段,在可供遠洋大船停泊的南灣留了個缺口。
半島西邊和香山縣的灣仔地區隔海相望,是一片被大陸和半島圍住的避風海灣,不僅水深適宜,而且沿岸平坦無山,確實是難得的天然良港,這便是所謂的澳門內港。
林海來到海岸不遠處,隻見內港海麵停著幾百條形形色色的海船,絕大多數都沒有張帆,遠遠望去舷牆錯落,桅杆如林,好一副萬國津梁的繁忙景象。
作為曾經的船模協會會長,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古帆船,巨艦大炮的浪漫之魂不由熊熊燃燒起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步來到海岸邊細細觀摩。
艏艉樓高大如城的是卡拉克船,艏樓低矮船身修長的是蓋倫船,還有裝滿護板好似烏龜殼的倭船,以及據說全靠繩子縫合船板的印度洋縫合船,靠縛榫結構和木釘鉚接的東南亞捆紮船。
當然更多的還是中式海船,以及中西合璧的老閘船。其中福船和廣船很難區分,廣船標誌性的多孔舵在水下看不見,不過林海還是能從船頭看出不同,廣船是有船首柱的,而福船沒有。
唯一的遺憾是看不到中國古代三大遠洋船型中的沙船,這是一種沒有龍骨的平底海船,在長江以南的海上比較少見。當然戰列艦什麼的更不存在,這年頭西歐還遠遠沒有軍艦分級的概念,絕大多數戰艦都是用的武裝商船。
林海足足看了個把時辰,才走了二裡地不到。突然,他發現往北的海邊分布著很多大大小小的船廠,於是想過去了解一下這年代的海船造價。
連問了幾家都是隻能造舢板和槳帆船,遠洋大船雖然能修,但是造不了。林海突然萌生奇想,為什麼不能造一條這時代沒有的海船呢
過去的兩個月裡,他躺在吊床上把手表存儲卡裡的本地文件翻了個遍,除了那張遊戲地圖外,有用的大概也就是一個名為“新港號船模”的壓縮包。剩下的個人文件還有一些小說和島國動作片,除了消磨時光好像沒什麼卵用。
新港號是一艘十九世紀下水的北美縱帆船,這種被稱為巴爾的摩飛剪船的船型速度快、易操縱、使用成本低,尤其在微風和逆風下性能優異,是兩百多年後加勒比海盜的最愛,在起步階段是最合適的船型。
壓縮包裡有新港號船模的全套圖紙和製作教程,他高中時製作的第一個船模就是照著這個教程來的。有了這些東西,在澳門找一家船廠把這條船造出來難度應該不大,畢竟此處幾乎彙集了全球海船的主要船型。
林海邊走邊琢磨造出巴爾的摩飛剪船的可能性,漸漸走到一家占地較大的船廠門前。他抬頭一看,船廠大門修得十分威武,門楣上掛著一塊碩大的鎏金檀木牌匾,上麵刻有“福興永陳記”五個大字。
正準備進去問問造船的事,突然他看見船廠門口貼了張告示,上書“募賬房,月銀叁兩,包食宿”的字樣。林海展顏一笑,這可不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麼
澳門這個地方什麼都貴,即便如此,三兩月銀的工資也著實不低。反正也要找事做,何不來這船廠當個賬房
畢竟賬房對船廠的財務那是門清,可以把這年代造船各環節的成本摸得透透的。須知現在還沒有巴爾的摩飛剪船,船廠報出價來都沒個參考,真要造出新港號怕是要被坑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