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潛一個激靈,蔡邕蔡老頭子簡直是拿捏的這麼準啊,可是為何沒有跟我提及這些事情呢?
“汝師言,其道非汝道,故不能授,薦汝至此,望吾授道,子淵,可知道為何物?”
“這道……”斐潛還真說不上來,老子都說了,道可道,非常道,或許針對於物體的話應該說是規律,又或者是規矩,可是龐德公的意思並不是問物理上麵的“道”,而是問人的行為上麵的“道”,這要如何解釋形容才是?
龐德公也沒有讓斐潛立刻回答出來的意思,旋即又問:“何為天道?”
這個麼,斐潛倒是清楚,便回答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龐德公點點頭,說道:“何為人道?”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善。為何天道補不足而人道損不足?”龐德公進一步問道。
“……因天無欲,而人有欲?”斐潛想了一想,方回答道。
龐德公微笑的點點頭,說道:“是故順於天,發於情,止於欲,方為道也。”
這就是龐德公對於人心之道的解釋。
順於天,不是說天氣天空,而是天時之意,是每一個人最大優勢,是順應上天賦予的天賦,而不是隨意的選擇;
發於情是說要自己要感興趣,要在情感上就要接受,否則再好的道義自己不接受不願意去做,也沒辦法去遵循的;
止於欲就是講要控製自己的私體欲望,不要被欲望所擺布,要有一個整體的範圍束縛,才不會無止境的擴散,陷入沉淪不知道義。
龐德公講授的道義就是包括三個方麵:天時,己情,止欲。天時為骨,己情為肉,加上止欲為膚,方為一個完整的道義。
斐潛拜謝,但是按照龐德公所說的,現在是可以做出大體上一個框架是有了,但是還是很空洞,不具體,還不能算是尋得到了自己的“道”。
於是斐潛就這個問題再次向龐德公請教,沒想到龐德公卻說道:“心之道各有不同,汝需自行尋之。”
得,這麼一說還是要靠自己。
不過也不能就這麼放棄然後離開,畢竟方才的一席話,對於斐潛來說也有很大的幫助,至少讓斐潛知道要如何構架出自己的道義,而且他有一種感覺,如果確立出了自己的道義,將對自己今後的人生至關重要。
古人常說的立長誌,非長立誌就是這個道理。
能夠尋找到自己的道義,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的人,一般情況下都會取得很大的成就,而那些今天換一個理想,明天做新的夢想的,到最後常常是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能做出來。
至少在這一塊教育上,斐潛覺得後世還不如漢代。
斐潛覺得既然有這個機會了,那麼怎樣都要向龐德公這個充滿智慧的老者,多多請教學習一些才是,但是這個鹿山之上自己還沒那個資格居住,所以退而求其次,向龐德公懇求能在山下“搭廬而居,時刻請教”,龐德公對此也沒有反對。
既然沒反對,那就是可以了。斐潛於是向龐德公告辭,回到了襄陽城,尋找能工巧匠,開始他在鹿山的“搭廬”生涯……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