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時的冀州,公孫瓚不但是在軍事上表現優異,而且還在政治上也同樣的占據了上風,一封言辭有據的討袁檄文在冀州各個郡縣之間傳遞……
“袁紹四世三公,徒有虛名,專為邪媚,不能舉直……”
“君王有難,視若無睹,掛節擅逃,不忠社稷……”
“既為盟主,當攻董卓,不告父兄,太傅舉家同斃,實屬不仁不孝……”
“名為興兵,實則封殖,收考責錢,不抱國難,百姓痛怨……”
“強竊冀州,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文稱詔書,實為偽命……”
等等諸如此般,列舉了各種袁紹的罪狀,並且這些罪狀最重要的是還很有依據,這樣一來就導致原本一麵倒支持袁紹的冀州士族開始犯嘀咕起來,
但是公孫瓚雖然發出了討袁檄文,罵得也是挺爽,但是卻沒有沒有控製好範圍,將一些人和事情也一並納入其中,這樣是不是公孫瓚有意為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比如說袁紹無兄無父,不仁不孝,那麼也就等於將袁術也拉下了水……
又比如說袁紹矯刻金玉,偽造皇命,那麼也不就映射了之前劉虞差一點就成為了袁紹所奉立的偽皇帝?
不過這些事情現在都不是公孫瓚頭疼的問題,當下頭疼得要死的是冀州牧袁紹袁本初……
說實在的,袁紹絕對沒想過當下局麵會變成當下這樣的狀況,他其實在內心當中還一直以為著就像是劉秀當年得到了河北豪強支持一樣,如今手握冀州牧,自然是天命所歸,然後四方望風而降,哪有這麼多的破爛事情!
但是袁紹也不得不靜下心來麵對現實——自己沒有足夠的騎兵來對抗縱橫幽州的白馬義從。
很多人都以為白馬義從是遊騎兵,輕甲,騎射,速度快,繞圈子殺敵……
其實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幽州騎兵,曾經有一個名字是——“突騎”!
兩漢交接的時候,劉秀就大量招募了當時的烏桓人和幽州漢人組建了幽州突騎,這一支旅追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掃蕩群雄,一統天下。
後來由於東漢不斷抽調幽州突騎精銳補充中央軍,東漢中後期時漢民已不是這支騎兵的主力,歸附募集的烏桓和鮮卑人成為了這一支軍隊重要補充。
到了東漢末年,和西羌作戰的西涼鐵騎的重裝甲騎兵,集團正麵衝鋒戰術已經是基本成熟,這樣的戰術方式也傳到了幽州,而且幽州突騎還有比西涼鐵騎還更擅用弓箭,因此也具備了遠程打擊能力。
如果說按照甲胄裝備等級來分,西涼鐵騎就是純粹重騎兵,而並州狼騎這是披甲的遊騎兵,幽州突騎則是介於西涼鐵騎和並州狼騎之間,既可以正麵肛一波,也可以用弓箭遠程攻擊,因此公孫瓚正是憑借幽州突騎屢敗強敵,一時稱霸北方。
幽州突騎裡的烏桓人在東漢晚期不受東漢政府管束,多次叛亂,屢屢襲擊劫掠漢地,而公孫瓚的老大、幽州牧劉虞主張懷柔政策,保持著一顆善良而博大的胸懷,但是公孫瓚認為烏桓人驕橫難製,堅持武力圍剿,一向是認為凡是膽敢到漢境劫掠的胡人都應該統統的去死,隻有死去的胡人才是好胡人的想法,也彙集了不少在邊郡飽受胡人毒害的漢人,其中就有三千精銳,號稱“白馬義從”,悍勇善戰,遠近聞名。
就連烏桓人皆知交戰“當避白馬”,不敢輕易的觸及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