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一個現象,但有誰能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隻是就地理而論,以山川河流來標明區分出什麼是山清水秀,什麼是窮山惡水?
有些喜歡裝模作樣的家夥,比如漢代某些隱居客,就覺得山川河流,自然環境很好,就高調的宣布自己隱居了,但是隱居的同時,還可以參加各類『綜藝節目』?
這些人宣稱居住在山川自然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時間慢下來,讓人祛除浮躁,然後表示這種自然環境對於誕生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極為重要,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說什麼古往今來的賢者,隱者什麼的,幾乎都喜歡在山清水秀之地隱居……
言下之意,自然不言而喻。
可就是這些人,在麵對自己居住的山川,就是口稱『山清水秀』,然後一轉頭卻說某些地方『窮山惡水』出刁民……
意!
這明顯就是屁股歪得不能再歪了。
其實民眾的好壞,知識的多寡,跟山川自然有直接聯係麼?
河東和隴右,就是明證。
河東之前也是爛得不行,上郡九原雲中一帶的難民南下,大漢朝堂放任不管,眼睛一閉耳朵一堵,什麼都當做沒看見沒聽見,再加上河東內部還經常被白波黑山鮮卑匈奴劫掠地方,所以在斐潛還未開發河東的那個時候,能有多少讀書人?又有多少人能讀書?
現在河東讀書人明顯就比隴右多了好幾倍。
山川依舊是河東原本的山川,河流也依舊是原本的河流,所以拋開其他因素,隻是講什麼山清水秀,窮山惡水,不是歪著屁股耍流氓又是什麼?
因此最為關鍵的並非是山水,而是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業發達,工商業繁榮,家中有錢糧,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讀書,這才是決定了讀書人的數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若說後世『江南』多才子,並非真的就是因為江南的山清水秀,而是因為江南在後續的封建王朝之中經濟比其他地方好,可以供給更多的人讀書而已,是外部經濟條件讓更多的平庸者獲得了更多的機會,更高的位置,而不是憑靠著江南的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就會自然誕生出更多的人才。
這讓斐潛想起了之後的封建王朝,江浙一帶科舉中第的人數似乎是最多,然後動則就有一些屁股歪的會說這是江南世家傳承,是文華之地什麼的,好像出身在江南,就是多麼了不起,而在其他地方,就是天生下等人……
但是稍微懂得一點曆史的,就清楚在戰國時期,江南,也就是楚國一帶,還是蠻夷的代稱,和秦國一樣是難兄難弟,被中原文化人所鄙視。當然楚國在當時也確實是沒有什麼文化。戰國時期的文化強國,是齊魯。
甚至到了當下漢代,江南一帶依舊還是遍布著臉上塗著各種色彩,舉著柴刀竹槍,整天在山林之中呼嘯來去的越人,所以若說江南世家真的有傳承,這傳承是哪裡來的?
真的是江南的山川,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麼?
『地方穩定,經濟發展,』斐潛緩緩的說道,『方有人才隨之而生……這才是根本問題……河東,隴右之彆,隻不過是先行了一步的,還有走慢了一步的差彆而已……』
龐統點頭說道:『主公所言甚是。』
荀攸自然也是同意。
確實,不管是在隴右建立學宮,還是在河東擴建客棧,似乎都是在解決當地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最重要的依舊是經濟的發展,才能讓人從繁重的勞動當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成長。
斐潛又不是資本家,沒有必要整天吹噓什麼996和加班光榮,反倒是覺得隻有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整個華夏才能發展得更好,而那種讓更多的人忙於生計,為了一口吃的就要從早上勞碌到晚上的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讓底層的民眾喪失移動性,穩固原本階級,更好的管理地方,但是對於華夏未來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隻有壞處。
『戰國,中原大戰,十室九空……才有了楚國興盛……』斐潛緩緩的說道,『故而若是當下關中山東大戰……二位覺得會便宜了那邊?』
《我的治愈係遊戲》
龐統笑道:『自然就是便宜了江東!』
荀攸也是點了點頭。
斐潛摸著胡須,笑了笑,說道:『公達,這事情,你寫家書的時候略微提及一二,如何?』
荀攸愣了一下,邊上的龐統卻笑著撫掌而道:『沒錯,沒錯,我也寫幾封……荊北之處,也是還有些友人的……』
荀攸沉吟了片刻,點頭說道:『有主公此言,攸自當使有意者可徙之。』
斐潛擺擺手說道:『你們或許會錯意了,隻需要按照事實來說,將河東隴右前後之事敘述清楚即可……當然有人願意來,自然是很好,但是不必強求。』
用行政命令或是什麼其他的手段,強行遷徙人口到隴右,無疑是可以極大的刺激隴右的經濟,這一點,斐潛很清楚。
最好的例子,依舊是江南。
縱觀整個江南的崛起,是因為北方中原人才的大量輸入,才使得原先隻是在山林之中奔跑的蠻夷越人,漸漸變成了後世當中被人尊敬的江南才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江南的崛起,不是原本土著越人的功勳,而是那些外地人帶來的。整個江南,也是趴在中原的屍骸上啃著殘羹冷炙,一口口吃肥的。
戰國吃了一回。
三國吃了一回。
南晉吃了一回。
南宋吃了一回。
清朝還想接著吃,到了近代,也是借著買辦的機會再繼續吃。
所以基本上來說,後世江南發展好,人才多,有沒有江南人的努力,確實有,這不容否認。但也不能說全都是江南的努力,和其他人,其他地區一點關係都沒有。
若是有所謂小編磚家什麼的,隻是一味表示江南的成就是因為江南山清水秀,才有這麼多的人才的,而不去探尋曆史發展與來龍去脈的,那基本上都可以肯定是居心不良。
就像是後世某個時段,一些彆有用心的人在叫囂著某個地方的產值是多麼重要,然後來表示其他省份來的都是鄉下人,都應該好好為上等人服務一樣,實際上就是為了故意混淆一些事實,否認曆史的演化,也否認其他省份做出的犧牲貢獻,有意挑撥和製造華夏民族內部矛盾。
現在,斐潛覺得,沒必要讓江東那麼舒服的躺著等吃的……
隴右也是好地方。
江東越人還沒處理好,隴右西羌已經平定。
江東出海貿易還是遙遙無期,隴右西域已經是商貿繁盛。
所以若是在中原受苦的家族,何必去江東呢?
歡迎來隴右。
在這一點上,斐潛更希望是自然的吸引,而不是強製的政令。
對於一般的難民來說,有地方落腳就覺得很幸福了,他們會因為從一個動蕩的地方遷徙到一個安定的地方而感覺幸福。
而對於更高一些層麵的家族來說,強令遷徙無疑就是讓他們從原本安穩的區域遷徙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這樣的家族會感覺幸福麼?顯然不會,那麼必然就會生怨。若是一百個這樣生怨的人裡麵有一個搞些什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說不得就毀了一大幫子人。
因此,安置無家可歸的流民可以往隴西送,但是對於原本有家產的,肯定就是自願最好。
願意來,才有用,強求來,反而不美。
斐潛現在讓荀攸寫書信,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荀攸寫回家的書信,肯定是會被荀氏家族裡麵的人研究的,而河東和隴右之間的差彆,也是事實。斐潛也沒有要讓荀攸誇大,或是欺瞞,隻是就事論事,將事實擺在荀氏家族,還有那些龐統所言的『親朋好友』麵前。
同時,隴右的再次開發也是迫在眉睫。
原先斐潛對於隴右的定位,是商貿轉運,是整個西域到關中的運輸線路上的商貿運輸。但是很顯然,這商貿運輸對於隴右經濟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僅限於商道兩側,而隴右其他大部分的區域,並沒有獲得buff的加成。
但是對於振興地方經濟,這個比較超前概念,龐統和荀攸顯然都沒有什麼好想法,不是他們的智力不足,而是他們信息量不夠……
『這樣,先讓子敬在科舉之後,在隴右考察一段時間,』斐潛最後做出了決定,『擴大相對耐旱的麥粟種植……嗯,簡單的農耕顯然並不一定適合隴右之地發展所需……我的想法是在山林,畜牧,礦場這三個方麵上重點尋找一下……』
若是能得到新的突破,自然是可以拉動經濟。
說到了這裡之後,斐潛又是有些無奈的說道,『此外……告知文和,有什麼問題,就及時通稟,不要將心思花在無謂的擔憂上!』
賈詡什麼都好,就是太喜歡明哲保身了,有什麼問題都喜歡藏著憋著,揣摩這個那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