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視角的關係,再加上聲音很輕,所以屏幕前的觀眾們並沒有看到林凡和司馬子長的對話。
此時,他們正因為眼前這從未想象過能看到的空前盛況而讚歎不已:
“這是什麼神仙編劇?初唐四傑居然在一起為後世奮筆書寫他們的詩作!”
“這畫麵太美,我不敢看!”
“哈哈哈,你是怕語文課本裡麵要背的古詩變多吧。”
“背誦量蹭蹭蹭!”
“話說初唐四傑每個人留於後世的詩篇好像都有失佚的。”
“是的,根據記載,這四人的詩作都有失佚,王勃其實是很高產的,但包括《滕王閣序》在內,卻也隻有93篇傳世,駱賓王132篇,盧照鄰125篇,楊炯最少,隻有37篇。”
“37篇?楊炯這麼少的嗎?”
“王勃高產我可以理解,但楊炯這37篇也太少了啊,他可比王勃活得長啊。”
“楊炯其實算是個特例,他雖然年少成名被譽為神童,但他本身卻並沒有什麼追求,弘文館那種地方,他都能待十六年,屬於那種胸無大誌,安於現狀的性格。”
“十六年?他是十一歲進的弘文館吧?那是在那一直待到了王勃去世以後?”
“所以他是在王勃死後,開始發奮圖強的?”
“那就不知道了啊,但初唐四傑對詩詞所作的貢獻卻是無人能出其右,要不是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引領了當時的詩壇,唐朝估計還要陷在都是條條框框的六對八對的上官體當中出不來呢。”
“那確實,楊炯雖然產量不高,但所有傳世之作卻均是風格鮮明,或借詩喻誌,或借詩喻情。”
“哪有,你們說的跟我知道的完全不一樣,楊炯傳世的作品少,完全是因為他就是一個老好人好嗎,我年輕的時候,多少人找他寫駢文,那種東西,是給死人寫的,類似傳記,大同小異,是沒啥傳世意義的,但他卻也是來者不拒,低產是情有可原的好嗎?”
“還有這一說嗎?那可能是我想多了。”
“不思進取,還總是做老好人,這個楊炯是我本人了!”
“話說這四位也是真的頂,從白天一直寫到傍晚,中途累了喝喝酒,但上手卻全都不見停的,真的是六!”
“哎?這不是停了嗎?楊炯就慢下來了,寫寫停停的。”
“可不是麼?盧照鄰和駱賓王的速度也開始慢下來了,是因為鏡頭被放慢了的關係嗎?”
“應該不是,估計這回是動真格的了,前麵是回憶加抄寫,所以寫得快,但當該寫的都寫完了以後,那就是真刀實槍的臨場創作了。”
“這麼看來,現在這一幕才是古代詩會該有的節奏啊!大家一起寫詩,然後寫完一起鑒賞。”
“可不是麼,剛剛那個直接口誦真的太超綱了,我估計整個初唐也就他們四個能做到,換個人來都夠嗆。”
確如屏幕前的觀眾們所說。
此時的初唐四傑,臉上的神情個個無比專注,而在他們的石桌邊上,也已經堆疊了一層厚厚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