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學期還比較輕鬆,那麼下學期一開學便給人一種緊張感。為了讓預科學生能夠儘快接觸和熟悉公立大學的上課形式,下學期伊始,每個係都會提供三種大學裡的主要授課方式。
德國大學的課堂形式多種多樣,但不管是碩士學習的基礎階段還是高級階段,任何專業都會在新學期提供一定數量的講座課。講座課多在階梯大教室裡舉行,教室形似盆地,老師通常站在教室的最低處,身後是黑板或投影儀,座位呈扇形從低到高排開。授課老師如果年紀較長,一般會以單方麵講授為主,而年輕一些的教授喜歡借助投影儀展開多媒體教學,同時也更注重跟同學的互動。一般講義內容都可以在授課老師的官網下載,但隻有講義是不夠的,課堂筆記也是必須要做的。因為聽講座課的學生可能是跨年級的,也可能是跨學科的,所以講座課沒有老師點名,老生常談的那句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去不去上課沒人知道,學不學習靠自覺。
講座課之外最重要的是研討課。跟不限學生聽課人數的講座課比,研討課通常會限定上課人數,多為15人左右的小班授課。上課內容主要為本學期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教授根據知識點進行針對性更強的授課,課後會布置課題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及完成相應的書麵報告,最後再以組為單位在小班內進行時間有限、以報告內容為主的主題演講,講演後要完成回答其他同學及老師的提問。所有這些都完成後,教授會針對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組內的表現、演講或回答問題時的表現給出一個綜合性的得分作為學生該門研討課的成績。如果講座課強調的是聽,那研討課強調的就是說和做。學生課前要做大量預習,課上要積極發言,討論交流,課後要認真寫作,演講要脫稿,答疑時要有理有據,隻有全做到才有機會拿高分。研討課的數量一般比講座課要少很多。
第三重要的是練習課。上完講座課和研討課,學生總要為期末考試做準備了。這時即使再強調素質教育,筆頭練習也還是要有的。練習課的次數通常介於講座課和研討課之間,授課者也不再是老師,而是教授的助教,有的教授沒有助教,就會有他帶的博士生或成績優異的高年級學生來完成每次練習課的隨堂內容。
除了上述三種課外,每學期還會有不定時的學術討論課,固定項目的研討課等,文科專業還有學術遠遊,理工科還會有科學實驗課,學期之間還會有實習課,本校同其他高校間的交流課等等。
聽完這些,董鏘鏘就覺得腦袋裡“嗡嗡”的一陣鳴響,早餐吃的那點兒碳水化合物轉化的能量已然消失殆儘,他感到饑腸轆轆,以致後麵的考試方式都沒認真聽。
好容易撐到了下課,他在自動販售機上買了個牛角麵包,一邊喝水,一邊緩步走向走廊間的十幾台電腦,打算看看德國經濟新聞放鬆一下。
就在他讀完德國某知名經濟學家的一篇2002年經濟形勢分析的文章後,一個提示窗口從屏幕右下角跳了出來。
係統顯示他收到一封新郵件。
頁麵刷出來時,董鏘鏘看到了自己大學同學的名字。
李雷。
===
原創不易。歡迎來起。點中¥文網,支持正版原創。看盜版的年輕人不尊重版權,我勸你們耗子尾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