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新開始,在學校難免睹物思人,陳有榕離開了,張辰也離開了。
林小宅在外實習,不用回學校。
她除了幫姐姐打理集團的事,還要抽出半天的時間去孤兒院。
院長奶奶有她母親的遺物給她,能保存在這裡的,貴重的東西已經沒有了,隻是些沒有完成的甌繡。
本來院長是想把甌繡做完,但還是原封不動地還給林小宅。
“院長奶奶,我想和你學甌繡,我要把媽媽留下的東西補完。”林小宅摸著繡到一半的人物,母親還未完成的,大概是她自己的肖像圖案。
應該是認為自己時日不多,想保留些什麼下來。
林小宅是個還未出生就被寵愛著的女孩,她未親眼見過母親的樣子,在親人的口述中,在書房的相冊裡,或是姐姐身上了解到一些。
古時東甌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以針線傳情,融筆法物象理法於一體。
不管收藏價值,不管工藝研究價值,不管文化內涵,最重要的是寄托情感於此。
過程比結果重要也不無道理。
甌繡雖不是四大名繡,但一點也不比四大名繡差,可謂是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三國時,吳主孫權之妻趙夫人,有三絕,機絕,絲絕和針絕。
孫權喜歡針線活好的女人也是人儘皆知了。
機絕,就是織棉的絕技,絲絕,就是織絲的絕技,據說現在這種小孔蚊帳就是趙夫人發明的。
而針絕,指的是,山川地勢軍陣地圖。
趙夫人短短時間繡出江東全國江湖山川形勢,技驚四座,時人謂之,針絕。
這也是甌繡在三國應軍事需要,工藝的創新,受佛教影響,誕生雙麵繡,而後一直到清代,都是遙遙領先。
可時代在變,工業化產品代替了手工,落寞的是甌繡,真正能繡進情感的東西不多了。
林小宅試著引針,卻又退了回去。
院長奶奶在一旁笑著說“俗語說,繡花難繡縷,這絲縷的變化,在於半繪半繡,虛實相應,要用到不同的針法多達幾十種。”
大雅於大俗之中,這就是甌繡精神。
現如今甌繡從業者從當初的六千餘人,到現在不足百人,可見技法難學。
林小宅沒有失望,反而覺得難以達成的東西讓自己有了目標。
她模仿著姐姐與張辰,去學習和了解這個世界。
或許嘗試每一種職業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