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第二天青海湖的綺麗續章:探秘與沉醉的第二天
晨曦初破,細碎的日光透過房車車窗,溫柔地灑在眾人臉上,喚醒了還沉浸在青海湖綺夢之中的一行人。李富貴率先起身,伸了個懶腰,望向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麵,眼中滿是期待:“新的一天嘍,青海湖肯定還有不少驚喜等著咱。”小桃姐也隨之醒來,聽聞這話,眉眼含笑,利落地收拾起床鋪,應和道:“那可不,昨天才瞧了個皮毛,今兒可得好好深挖深挖。”
眾人簡單用過早餐,麵包的麥香混合著保溫杯裡熱咖啡的馥鬱,在唇齒間散開,為新一天的旅程蓄滿能量。房車緩緩啟動,朝著青海湖深處進發,窗外景色如流動的油畫,金黃的油菜花田肆意鋪展,像是大地打翻的顏料盤,與湛藍湖水相互映襯,明豔得晃眼。
行至一處靜謐的湖灣,張北和小杏眼尖,指著岸邊不遠處簇擁的人群驚呼:“快看,那兒好像在舉辦什麼活動!”眾人好奇心頓起,停車湊近一瞧,原來是當地牧民在祭海。五彩的經幡層層疊疊,係在湖邊的石柱與瑪尼堆上,烈烈風中,經文仿若在低語祈福;年邁的藏族阿媽手提酥油茶壺,將醇厚的茶湯緩緩傾灑於湖麵,口中念念有詞,神情莊重虔誠。一旁的牧民大叔熱情地向眾人解釋:“這祭海啊,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習俗,向湖神獻上哈達、青稞、酥油茶,祈願風調雨順、人畜興旺,青海湖年年都這麼安寧漂亮。”眾人不禁被這質樸且莊重的儀式打動,默默駐足,心懷敬畏地感受這份傳承千年的信仰之力。
青海湖祭海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唐代。彼時,青海湖地區為吐蕃屬地,藏族民眾尊崇自然,視青海湖為聖湖,開啟祭海雛形。每至重要節慶或遭遇災年,部落族人便會自發聚於湖畔,開啟莊重祭海儀式。
天色微明,參與祭海的牧民們身著嶄新藏袍,袍角隨風輕拂,騎著駿馬,馱著裝滿祭品的褡褳趕來。儀式伊始,德高望重的老者帶領青壯年,在湖邊選定方位,堆砌起瑪尼堆,將寫滿經文的彩色經幡層層係上,微風拂過,經幡烈烈作響,似在向湖神傳遞聲聲祈願。
隨後,婦女們手提滾燙的酥油茶壺,邁著虔誠步伐走向湖邊,口中念著祈福祝詞,緩緩傾灑茶湯,湖麵瞬間茶香氤氳;孩童們手捧青稞,一把把撒向湖水,飽滿麥粒帶著對來年豐收的熱望,跳躍著沒入水中。男人們則將潔白哈達莊重地係於湖邊石柱,哈達隨風舞動,滿是敬意。
明清時期,祭海得以發展,朝廷重視西部邊防,多次派人祭海。官員們身著官服,隊列齊整,在湖畔設香案,擺上三牲等豐厚祭品,宣讀祭文,聲如洪鐘,既求湖神庇佑皇土安寧、邊疆穩固,也借此籠絡蒙藏部落首領;民間祭海也持續升溫,牧民們依舊遵循傳統,攜哈達、青稞酒、自家奶製品,向湖神訴說心願。
近現代雖少了政治目的,卻保留傳統內核。每年特定時節,各族民眾齊聚湖畔,掛經幡、撒龍達、獻祭品,古老儀式承載對美好生活向往,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祈願,曆經歲月沉澱,成青海湖獨特文化符號。
離開祭海之地,大夥奔赴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景區形似一把利劍直插湖心,狹長的半島上遊客熙熙攘攘。漫步其間,張廷堅被湖邊林立的石碑吸引,上頭鐫刻著曆代文人墨客對青海湖的讚頌詩篇,詞句間儘顯湖光山色的絕美神韻。他邊看邊讚歎:“這青海湖,從古到今,魅力絲毫不減呐,引無數人擱這兒留下墨寶。”張楠則忙著和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舞者合影,絢麗多彩的藏袍、靈動輕盈的舞步,快門一閃,畫麵定格,滿是歡快風情。
臨近中午,烈日高懸,暑氣漸盛。大夥尋了湖邊蔭涼處的帳篷餐廳,準備大快朵頤。老板端上熱氣騰騰的土火鍋,銅鍋裡食材滿滿當當,犛牛肉、羊肉卷燉煮得軟爛入味,入口即化;手工肉丸彈性十足,吸飽了鮮美的湯汁;還有各類時蔬,在濃鬱湯底裡翻滾,燉煮出清甜滋味。搭配的自製酸奶更是一絕,表層浮著金黃的奶皮,挖一勺送入口中,酸甜沁脾,瞬間驅散周身燥熱。
用餐間隙,餐廳的老藝人撥弄起三弦琴,哼唱著久遠的歌謠,悠悠講述另一則青海湖傳說:“早年間呐,青海湖周邊妖魔橫行,百姓苦不堪言。有位仙女心善,下凡降魔,激戰中她舍身祭出法寶,鎮住妖魔,法寶化作湖心小島,仙女元氣大傷,融入湖水。自此,青海湖有了靈性,庇佑周遭平安。”大夥聽得入神,再看那澄澈湖水,似多了幾分神秘柔美。
午後,租好自行車的一行人沿著湖邊綠道騎行,微風拂麵,裹挾湖水清涼。小杏帶著阿寶在前頭撒歡,阿寶時不時追逐低空掠過的蝴蝶,逗得眾人哈哈大笑。騎行途中,偶遇幾位寫生的畫家,畫筆下的青海湖或柔美、或壯闊,角度各異,引得張廷堅駐足許久,與畫家們交流起創作心得,汲取靈感火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