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隋文帝楊堅以晉王楊廣為元帥,越王楊素為副元帥,正式拉開了這場波瀾壯闊的伐陳之戰的宏偉序幕。
此次出征,意義非凡,規模空前。興隋九老,那是大隋的赫赫功臣,除了因事未能參戰的靠山王楊林、忠孝王伍建章以及定彥平外,其餘眾人傾巢出動。
他們個個身經百戰,久經沙場,那豐富的作戰經驗和無畏的勇氣,使其成為大隋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戰將的數量更是多達千員,這陣容堪稱無比強大,令人望而生畏。
鎮殿大將軍宇文成都肩負著守衛都城的重任,未能隨軍出征。但掃北時期的名將左天成、魏成、新永豐,皆毫不猶豫地披甲上陣。他們目光堅定,身姿矯健,仿佛隨時準備衝鋒陷陣,殺敵報國。
唐國公李淵,他目光堅定如炬,心中誌在為國立功,一展家族的榮耀。
竇建德,滿懷豪情壯誌,那昂揚的鬥誌仿佛燃燒的烈焰,欲在戰場上一展雄風,名垂青史。
麻叔謀,勇猛無畏,每一次衝鋒都衝在最前,毫不畏懼生死。
左天成的父親左都茂,為了兒子的榮譽,也毅然投身戰場,那堅定的步伐彰顯著一位父親的深沉之愛。
高穎的兒子高弘德,年輕有為,朝氣蓬勃,他渴望在這戰火紛飛中證明自己的實力,為家族爭光添彩。
一時間,大隋的軍隊士氣高昂到了極點。旌旗蔽日,宛如一片五彩斑斕的雲霞。馬蹄聲響徹雲霄,猶如陣陣驚雷。
喊殺聲震徹天地,仿佛要將蒼穹撕裂。那浩浩蕩蕩的隊伍,仿佛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帶著排山倒海之勢,向著南陳滾滾而去,勢要將這片分裂的土地重新統一在大隋的旗幟之下。
且說這隋文帝的長子,太子楊勇為何沒有掛帥?此事背後的緣由錯綜複雜。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獨孤皇後對楊廣的偏愛。獨孤皇後常常在隋文帝楊堅耳邊念叨楊廣的種種優點,對楊勇卻是諸多挑剔和不滿。她總是有意無意地貶低楊勇,誇讚楊廣的聰明伶俐、英勇果斷。在獨孤皇後的影響下,楊堅對楊勇的看法也逐漸產生了變化。
而另外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這楊勇自身的無能。楊勇平日裡養尊處優,過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早已消磨了鬥誌和進取之心。在處理政務時,他常常表現得優柔寡斷,麵對複雜的問題,總是毫無主見,猶猶豫豫,致使許多本可把握的良機白白錯失。
有一次,大臣們就一項重要的決策向他請示,楊勇卻支支吾吾地說道:“這……此事容我再想想,你們先退下吧。”這讓大臣們麵麵相覷,無奈搖頭。
在軍事方麵,楊勇更是一竅不通。他既不懂排兵布陣的精妙之處,又不知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當彆人與他談論軍事時,他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倘若他不是憑借著嫡長子的身份,恐怕在眾多皇子中難以有立足之地。隋文帝楊堅作為一國之君,目光敏銳,深知他的能力不足以擔當起掛帥出征、統一天下的重任。
楊堅曾私下對心腹大臣感慨道:“楊勇此子,實在難堪大用,若讓他掛帥,隻怕會誤了國家大事。”
相較之下,楊廣表現出的果敢、智慧和軍事才能,更讓楊堅覺得其是能夠成就大業之人。
正因如此,在這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楊勇隻能被排除在掛帥人選之外,而楊廣則獲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得以在戰場上一展身手,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光彩。
楊廣大軍兵分三路,氣勢洶洶地向南陳進發。
西路大軍從成都出擊,由魚俱羅帶隊。魚俱羅身先士卒,率領著將士們一路高歌猛進。他們士氣高昂,懷著必勝的信念,向著敵軍的防線奮勇衝擊。
中路大軍從武昌進軍,由高穎帶隊。高穎經驗豐富,指揮若定。他精心部署著每一步戰略,力求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而最為豪華的部隊當屬東路大軍,由楊廣親自帶隊。隻因為南陳的統治重心皆在江東一帶,這裡有著京口、建康(又名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城)等軍事重鎮。而且南陳在此地部署了劉天孝、羅融、蕭摩訶等大將。
劉天孝作戰勇猛,威名遠揚;羅融足智多謀,善於應變;蕭摩訶更是南陳的一員猛將,武藝高強,讓敵軍聞風喪膽。麵對如此強勁的對手和重要的戰略要地,楊廣深知這一路的艱難與挑戰,但他心中的野心和對勝利的渴望讓他毫不退縮,誓要一舉攻克這些重鎮,為統一大業立下不朽功勳。
初冬十月,寒風凜冽,冰冷的風如尖銳的刀刃般劃過人們的麵龐。
楊廣率領的大軍卻無畏這惡劣的天氣,頂著瑟瑟寒風毅然出發。他們士氣高昂,步伐堅定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勝利的節奏上。戰士們的眼神中燃燒著熾熱的火焰,帶著一統天下的決心和壯誌,仿佛沒有任何艱難險阻能夠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不到幾日,大軍便如疾風驟雨般兵臨京口城。這座古老而堅固的城池,宛如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矗立在大地之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