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無辜歎碎片,三人行處悟師賢。
天雨不潤無根草,道法唯寬渡有緣。
-----------------
“雪崩之際,無片雪自詡無罪。”此言源於《伏爾泰語錄》,初語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此喻乃指雪崩之成,乃眾雪共為之故,而每片雪皆不以為己之過。猶眾人共為某事,而各不以為己之責也。
遇事之際,縱吾等無辜,亦須直麵之,以優雅、坦然之態自處。
“弟蘭光之欠,今何如?”
“尚無進展。”
“兄有消息否?”
“正與華西之主品茗,提及汝事,尚在谘議中。”
“謝兄,華西何業?”
“建築也。”
“彼亦有合作乎?”
“然。”
“蘭光昔為當地之魁首。”
“若無國資之助,恐陷絕境。”
“除車位抵押,尚欠幾何?與友融資之事,已通否?”
“法院已封五百萬之車位,彼尚欠吾至少八百萬。”
“蘭光真無救乎?”
“當備最壞之打算。”
“將破產乎?”
“二十年之努力,一朝儘失,反負債累累。”
“總部今不在成都,成都應不似昔日之重視。”
“項目今皆由當地政府主導。”
“觀湖南長沙之樓盤,已交付乎?抑複工中?項目何如?”
“項目早畢,已無資產。”
“蘭光總部未遷回?”
“可否再處置抵押之資產?”
“無資產可處置。”
“吾今已深陷其中。”
“及時抵押車位,或稍好。”
“無益,總包已向法院請求優先受償,凍結之百車位,法院不能判予吾,唯待破產清算。一千五百萬,至今未回一分。”
“身心安康為首要。”
。。。
“雪崩之事,片雪未嘗自詡其責。”此乃原句之直譯,然“雪崩時,無一片雪花無辜”之譯,雖流傳甚廣,然與原文意有出入。原句述一事實,而後者則含道德之裁斷。斯坦尼斯洛之本意,恐非如此,今譯或有歪曲。
斯坦尼斯洛之語,除述事實外,亦引讀者思忖責任之源。譬如,是否那條長坡之過?
正大作兄,觀表弟身陷蘭光之危,如雪花之飄落,難以自主命運。表弟似雪花之無辜,然累積於坡,終被勢能裹挾,成雪崩之一部。
“雪崩時,無一片雪花無辜”之語,使人忘卻源頭之思,將責任攤於每片雪花。猶若事故後,皆欲推諉,不思其因。
然,存在皆有其理。此語之所以能成網絡之金句,必有情感之共鳴。孟子於《儘心》篇雲:“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知命者,不涉險地,不貪最後之利。
正大兄亦常以此自勉,並告親友,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取末路之銅。
-----------------
“婷婷生辰將屆於明日”
“爾言吾何以應對此猝然之事?”
“或可明日夜往。”
“明日當休公職。”
“乘班車至成都。”
“吾將邀眾人至新津慶賀。”
“觀其是否願來。”
“乘公職車至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