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
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
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劉秀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
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誌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
特彆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
同時,劉秀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
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
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劉秀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
王莽末,典籍被焚,鑒於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
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遺漏。
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
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彙京師。
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
如“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多處,
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
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劉秀以圖讖興,其在用人、廟祀、封禪諸事中以讖決之。
但劉秀對讖緯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知,用讖頗為理性,
終圍繞社會現實政治的需要,有選擇、有條件地利用,
其用讖的範圍也往往不涉及關乎國計民生的政治實務。
光武用讖的政治目的是為了通過統一圖讖,
官定出一套服務於劉氏皇權的神學理論,
並嚴格限製圖讖的“新作”、“新解”。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設。
郊祀製度的構建方麵,重在洛陽南郊壇形製。
說明東漢的郊祀製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產物,
又是向傳統禮經回歸的結果。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
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
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製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