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欣賞張擇端的才華,自從他把張擇端逐出畫院之後,他也曾派人往民間走訪,不過消息全無。
沒有人再見過張擇端,他也沒再有新作問世,像是人間蒸發了一般。
難道他不再畫畫了?
趙佶心中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如今的張擇端已經是一身布衣,絲毫不見當初的銳氣,不細看,一不小心便淹沒在汴梁洪洪人流之中了。
許久,趙佶才認出他來,但他仍然故意發問:“你是何人?”
“鄙人張擇端見過官家。”張擇端回道。
“張擇端?好熟悉的名字。”
趙佶立刻明白了現在的情況,真正請他過來的人,恐怕就是張擇端。
難怪他幾次要見繡娘一麵,繡娘都推脫不見,今日竟然要請他過來。
果然不是看畫這麼簡單。
“鄙人現在僅是明義坊打火隊一個平凡人,官家自然記不起,也記不住,更不勞官家惦記。”張擇端行了個禮,客套地回應。
聽了這話,趙佶似乎十分驚訝,又說:“我找過你,沒有找到。誰能想到你去了打火隊。”
趙佶比張擇端要大十歲,可是向來視張擇端如同齡知己一般。
在還未登上皇位時,他便與張擇端相識。
那時張擇端跟在父親身邊做學徒,父親張之海是個工匠,擅長設計園林房屋。
張擇端自小耳濡目染,提筆便可以畫下亭台樓閣,又或是山野民居。
那時的趙佶被封為端王,生於皇家,養尊處優,詩詞書畫樣樣精通。
張擇端吸引了他的注意,初次相見,張擇端不到十歲。
父親張之海前來設計端王府邸,畫了幾種亭子的樣式,這幾種樣式皆是當朝流行,甚至是還有從古畫中發掘而來,可端王趙佶都不滿意。
張之海絞儘腦汁,徹底是黔驢技窮了。
這時他驚訝地發現,一旁的小張擇端撿起燒斷的木棍,在石板上畫出了一款新的亭子樣式。
雖然線條不甚清晰,斷斷續續,不過風骨俱佳。
趙佶見了這亭子之後,駐足觀看了許久。
尤其是亭子的最後一筆,尤為絕妙。
亭子的四角悠然翹起,好似躍躍欲試,欲飛躍雲霄。
正所謂畫龍點睛,這最後一筆讓這亭子多了生動氣韻。
歐陽修有文章曾經寫道: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趙佶感慨說:“有亭翼然,有亭翼然,翼然二字最妙,但是世間真的有人能畫出這兩個字的妙處和神韻,實在是難得。”
得知這亭子是張擇端所畫,當下趙佶又把張擇端叫到了書房。
筆墨紙硯,一應俱全。
小張擇端提筆便畫,沒有絲毫猶豫,好似胸中早就已經有溝壑萬千。
那是張擇端第一次用畫筆作畫,整幅畫一氣嗬成。
有亭翼然,飛躍紙上。
趙佶這下是又驚又奇,但心中更多的還有嫉妒。
“為何偏偏我沒有這樣的才華?”趙佶在心裡這樣感慨。
趙佶問張擇端:“之前畫過畫嗎?”
“畫過。”張擇端有什麼答什麼。
“畫過什麼?”
“牛馬豬羊,亭台樓閣,花木蟲魚,都畫過。”
“哦?在哪裡畫的?”
“地上。”
“地上?在地上畫好啊,用什麼畫?”趙佶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