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徹看著跪了一地的桓國軍將領,耳邊似乎隱隱約約響起了bg:
【曉月拂流年步履蹣跚間,放不下的告彆忽閃忽滅】
【斑駁的歲月從不肯忘卻,留清歡兩三卷迷了眼】
少少帥?
這稱呼可不興起啊!
從古至今,好像就有那麼一位少帥比較出名吧。
不過轉念一想,這個稱呼還真讓自己繼承這支軍隊,有了一定合法性。
桓國軍是前朝軍隊,若是向大慶投降,肯定輪不到自己這個寧古郡王,而是直接向朝廷投降。
而若是自己有了少帥的身份,那就是楊忠嗣將自己的私人軍隊轉增給子侄輩,法理上還說得過去。
“楊叔,您這是”李徹看向楊忠嗣。
“我老了”楊忠嗣長舒一口氣,目光飄向城外的曠野,“你講述的未來很好,但我已經無力去和你一起做這些大事了。”
“說起來,你母親是我的義妹,我也算你的長輩。”
“這支軍隊跟隨我多年,今後便交給你統領。你是一個愛兵如子的藩王,我相信你會善待他們。”
李徹看向跪在地上的桓國軍將領們,心中並無目的達成的欣喜,反而有些沉重。
這是傳承,也是責任。
“爹爹,那您要去哪”楊璿焦急地問道。
楊忠嗣笑了笑,柔聲道:“我不能留在這裡,未來是你們年輕人的。”
“我老了,既然不能戰死在疆場,那就歸隱於山林之間吧。”
。。。。。。
楊忠嗣的確不能留在李徹麾下。
一是他的愚忠觀念太深刻,一時半會改不過來。
二是朝廷方麵會有很大的阻力。
他們可能會默許李徹收服桓國軍,畢竟相比於這個前朝勢力,慶帝肯定是更相信自己兒子。
但慶帝絕對不會允許楊忠嗣這個心腹大患,轉投到李徹帳下。
一個前朝將軍,一個有前朝血脈的皇子,兩者結合在一起,影響力和威望太大了。
即便李徹還沒有造反的心思,那些對前朝仍抱有幻想的人,依然會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在楊忠嗣離開之前,和李徹一同整理了桓國軍和這座安東城的遺留事務。
首先是桓國軍的情況。
桓國軍巔峰時期有四萬騎兵,而到解明突圍而出,來找李徹求救時隻剩下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