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像平靜流淌的河水一樣,一天又一天地悄然流逝。那些曾經不可一世、耀武揚威的日軍,如今卻如過街老鼠般被趕出了仰光城,狼狽不堪地踏上了逃亡之路。
一路上,日軍丟盔棄甲,慌不擇路地拚命逃竄。然而,新22師宛如嗅到獵物氣息的獵豹,緊緊咬住不放,對其展開了窮追猛打。在新22師全力以赴的追殺下,日軍終於陷入絕境,走投無路之際,隻得萬般無奈地選擇向英國人舉手投降。
可是,當這些英國人準備接受日軍投降時,他們臉上原本期待的笑容瞬間凝固。因為眼前的這一幕與他們心中所設想的相差甚遠。這群日軍哪裡還有半點昔日威風凜凜的模樣?他們一個個灰頭土臉,猶如喪家之犬,身上的軍裝破破爛爛,許多士兵還身負重傷,一瘸一拐地艱難前行。更糟糕的是,仰光城已經被中國軍隊成功接管,這意味著英國人此次行動幾乎一無所獲。
儘管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懊惱,但事已至此,英國人也彆無他法,隻能咬咬牙,硬著頭皮把這個苦果咽下去。為了儘量挽回一些顏麵,並將這件事情帶來的利益最大化,英國人迅速開動腦筋,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通過報紙大肆宣傳。於是乎,各大報刊紛紛刊登出相關報道,大篇幅地宣揚所謂的英軍人道主義精神,聲稱英軍如何積極主動地為受傷的日軍提供醫療救治等一係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與此同時,位於另一側的仰光城正發生著重大變化。更準確地說,滇緬公路這條重要的運輸線路已逐步恢複正常運轉。在國民政府高層的堅決主張和強烈要求之下,數量龐大的國際援助物資沿著這條道路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湧進國內。
此時此刻,各類物資川流不息地運送而來。統帥部的高層將領們突然間意識到,有一支中國軍隊穩穩地駐守在滇緬公路的關鍵交通樞紐之處,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如此一來,幾乎無人再去關注新42師的具體行動去向了。唯有那些英國人依舊不甘心就此罷休,他們上躥下跳、費儘心機地妄圖將新42師調離出仰光城。
就在這座城市內部,杜致航同樣采取了一係列舉措並頒布相關政策。他開始有意識地逐漸完成自身角色的轉換,由一名純粹的軍人慢慢向地方官員的身份靠攏。杜致航下達命令,讓那些淪為俘虜的日軍士兵協助城內的平民百姓重建他們慘遭戰火摧毀的家園。這一決策引起了極大反響,特彆是那些長期遭受壓迫的緬甸土著居民們,對此深受感動,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
並且杜致航還下達命令,準許他麾下的士兵和緬甸的老百姓相互通婚。不僅如此,他還從本地居民當中精心挑選出年輕力壯者,組建起一支治安巡查隊伍。與此同時,他更是將自己軍隊裡原本隸屬於南洋機工團的核心成員給提拔了出來。這些骨乾力量被委以重任——開辦新式學堂,專門教授緬甸民眾學習漢語知識。要知道,漢族最為強大之處,毫無疑問便是其出色的同化能力。更何況,緬甸在古代的時候就一直是華夏王朝的附屬國家,長期受到華夏文化的深遠影響。
針對這樣的情況,居住在仰光城內的緬甸百姓們對此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抵觸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都處於卑躬屈膝的狀態之下,早已習慣了對強者的臣服。對於他們而言,無論是曾經統治這裡的英國人、後來的日本人,還是如今換成了中國人,其實都隻是更換了一個主宰者而已。更重要的是,相比起之前的英國人和日本人,中國人作為他們的新“主子”,對待他們的態度還要相對友善一些。所以,對於這種變化,他們更多地選擇了默默接受。
在這片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的景象之中,卻總有那麼一些格格不入之人跳出來興風作浪。就像此刻,林海正一臉怒容地傾聽著手下高遠的彙報,越聽越是氣憤難平,最後終於忍不住猛地一拍桌子,大聲吼道:
“這到底算怎麼回事?那個姓杜的家夥居然如此囂張跋扈,真以為自己就是這裡的土皇帝不成?”
高遠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著自家長官那憤怒得快要噴火的眼神,趕忙解釋道:
“長官,您消消氣,這事確實棘手啊。如今上頭的那幫人,一個個都緊盯著滇緬公路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哪還有心思去管杜致航究竟乾了些什麼勾當。再加上他還有個身居高位的叔叔,大家自然會把他視作嫡係人物,對他百般縱容。”
說著,高遠還不時地偷偷抬眼觀察一下林海的表情變化,生怕自己說錯話惹來更大的麻煩。
然而,林海根本不為所動,冷哼一聲後接著說道:
“嫡係?哼,想當年赫赫有名的黃埔三傑,那可是絕對的嫡係吧?可最終又如何呢?其中兩人竟然與我們分道揚鑣,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所謂‘前車之鑒,後車之師’,類似這樣的教訓難道還少嗎?咱們絕不能重蹈覆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