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尋找妻子的丈夫和一位尋找丈夫的妻子,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經曆了人生的轉折後在筆架山下相遇,相互傾訴、取暖。
期間穿插對底層人群生活狀態的展示等種種話題。
很正常,畢竟所有衝獎的片子都這樣。
法國拍紅酒,德國拍法西斯,英國拍英格蘭獨立和性少數群體,美國拍戰爭,印度拍階級,韓國拍財閥,中國就拍封建社會和鄉村文化。
想得獎,對準這幾個題材就完事了。
想到這裡,嬴佳摸出手機,給葉明睿打去,“明睿,你幫我查查舉辦電影節需要什麼條件。”
嗯,她以後也辦個荊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就叫贏家獎。
《筆架山》劇組在冀州筆架山下取景。
嬴佳到的時候,正值韓宿在指導沈天星拍戲。
“全情投入進去,你就是王琴,王琴就是你。你從農村來到大城市,本來是準備賺錢給孩子攢學費,但你發現,大城市沒有你的容身之地,繁華是留給彆人的。”
“後來,你逐漸開始貪戀繁華,你想要得到,但是你沒錢沒背景,你能獲得繁華的唯一辦法就是出賣身體。”
“這裡沒人認識你,沒人關心你,即便你做了彆人的情人,也不會有人在意。所以,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的你靠這個賺了很多錢。”
“可是,當你挽著大款的手臂走在街頭,肆意大笑的時候,你感到有人在看你。你好奇地轉過頭,發現街邊站著你的丈夫。”
“一瞬間,你曾經的社會身份在一刻回歸了原位,儘管你穿戴得再華麗,你骨子裡仍是農村草窩裡的土雞。”
“好好體會一下這種感覺,琢磨一下該露出什麼表情。”
嬴佳站在片場邊圍觀了一會韓宿講戲,大概了解了。
韓宿屬於體驗派導演,擅長把演員變成電影中的角色,從而激發他們表現出最適合角色的狀態。
方法派和體驗派一直是演藝界亙古不變的話題。
簡單來說,前者更像分析人物使用技巧表演人物情緒,後者則更像成為人物產生情緒共鳴由情緒帶動技巧。
各有優劣。
前者要求對角色認知明確,否則就會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之中。
後者則太過依賴當下表演的狀態和外部的配合,不成熟的體驗派往往還會奉獻出災難級彆的演技。
也有人說,方法派的表演普遍在6085分之間,及格夠看,常有十分亮眼的表現。而體驗派則是095分,時而超神,時而超鬼。
嬴佳本人是有用派代表。
隻要能演出她想要的效果,管它是什麼派呢,蘋果派都行。
韓宿是給演員很大自主性的導演,他堅信影片的精彩是依靠導演、編劇和演員的碰撞得來的。
而嬴佳對劇組的掌控欲比較強,她隻允許演員在自己定下的框架之中發揮。
這麼一想,沈天星在外磨練幾年,或許提升更大。
沈天星在《筆架山》裡飾演的角色是男主的前妻,一個到大城市打工賺錢,卻跟大款跑了的女人。
講實話,沈天星演得不錯,對大款的諂媚和見到丈夫時的錯愕,她都精準地把握住了。
隻是仍達不到韓宿的要求。
“卡,天星,你討好感太明顯了。”
“卡,天星,看到自己老公的時候不要錯愕。”
“卡,天星,愣著乾什麼?知道自己演得差等我喊卡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