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應該更早一點意識到。
當她才五歲,在一個淩晨兩點陪她受傷的母親去醫院檢查身體時,她就應該意識到。
“媽媽,我們不和爸爸一起生活了好不好?我可以跟你走,不要他……”
她穿著睡衣、抱著自己的哄睡娃娃,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用哭到紅腫的眼睛和顫抖的聲音勸自己的父母離婚。
“沒事的,夕然……隻要不惹爸爸生氣,他就不會這樣……你隻要乖一點、懂事一點就沒事了……而且爸爸也就是脾氣不好,他一直在為我們這個家庭努力工作是不是?他給了媽媽很多錢,這樣,我才能給你買漂亮的衣服、帶你去好玩的地方……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就不能給你這種生活了……”
“錢很重要嗎?比你、比我,都要重要嗎?”
“當然重要了,窮人是沒有資格談尊嚴的,這世上沒有人不會為錢妥協,隻要砝碼夠重,所有人都會彎腰的。”
女人的眼裡亮起了光,仿佛看見了五彩斑斕的生活,讓她短暫地忘記了身體上的疼痛。
她抱住於夕然,“等你長大了你就會知道,金錢可以解決人生百分之九十九的麻煩……當你穿得貴重的時候,哪怕你不說話,彆人都會忍不住高看你一眼……”
她的母親,就是這樣虛榮且自尊心極低的人。
所以,她會花很多心思去裝扮於夕然,而這種行為,在她生下兒子、和自己的丈夫關係有所緩和後,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興許是對女兒有了虧欠的意思,她給她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
而於夕然替她承擔的丈夫的暴力,也越來越多。
很多時候,哪怕是於夕然選擇沉默,父親也會在兩個孩子的比較中對她挑刺,然後大打出手。
當她一次又一次受傷時,她的母親會說,“媽媽愛你”、“媽媽真的對不起你”、“再忍忍就好了”、“很多家庭都是這樣”……
可怕、畸形,蠻不講理、毫無邏輯。
人性,怎麼能複雜成這樣。
她無法喜歡逐漸長大成人的弟弟。
被誇獎、被溺愛,也會默默把她當成受氣筒的和她的父母站在同一立場上的弟弟。
每個家庭中,都會有被剝削的一方,有可能是任勞任怨的母親,有可能是養家糊口的父親,也有可能是乖巧懂事的孩子。
於夕然感覺到自己正在成為全家人的垃圾桶。
她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對身邊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吃不下、睡不著,整夜整夜地張著眼,幻想自己死去後,或是他們死去後的樣子。
沒有人在乎她是不是生病了,她無心學習、高考失利。
進不了父母期望中的重點大學,他們也不打算再砸錢讓她出國留學鍍金,見她一臉厭世、要死不活的樣子,也乾脆破罐子破摔,把希望都放在小兒子身上。
而她母親能做的,就是給她足夠的充裕的金錢,讓她用滿身的奢侈品來體現家庭對她的關愛,不至於走出去給他們家丟人現眼。
於夕然感覺自己有些麻木了,一開始她會抗拒,可她偶爾也會想: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難道我不配享受那些昂貴的東西嗎?
漸漸地,她好像也走進了她母親的影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