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中的將領幾乎都主張直接接領徐州。
在他們看來,偌大的州郡不要,是白白錯失良機。
至於將來可能麵對的強敵,那正是他們斬將立功的機會。
可陳群及不少文官卻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
比起外患,陳群一直沒提徐州的內憂。
這才是最值得憂心的問題。
攘外必先安內,徐州田地荒蕪,經濟不振。
重振生產所需要用到的錢糧,土地、種子,還有人力。
這些可不單單是用錢就能解決的。
徐州本土豪族勢力極強,劉備若想治理好徐州,就得處理好和他們的關係。
這邊陳群極力主張放棄徐州,那邊關張都認為機不可失。
兩邊爭執不下。
李翊也不著急入局,眼下比起討論徐州的歸屬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場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
這個問題甚至關係到老劉的未來。
那就是老劉即將失去兩個極為重要的人才。
而這兩個人才現在就在劉備帳下效力——趙雲、田豫。
自從小沛趕往徐州以來,兩人就一直沉默不言,雖然這二人平時話也不多。
但此時卻安靜得異常詭異。
仿佛完全置身事外,魂不守舍一般。
麵對極為重要的是否接領徐州問題,二人就像是局外人一般,漠不關心。
劉備識人能力極強,這幾天忙著處理徐州問題,完全沒有注意到兩人的不對勁。
隻有李翊明白,趙雲、田豫現在非常難受。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們就要離開劉備了。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始末,就得把時間線倒回到三年前。
這一年時任高唐縣令的劉備投靠了老友公孫瓚。
而這一年,也是公孫瓚的人生高光時期。
他親率步騎兵兩萬大破黃巾軍,斬首三萬,俘虜七萬人,繳獲軍械輜重無數,名震幽州。
此時,滿懷報國之誌的田豫也從家鄉趕來投奔。
公孫瓚任命劉備為自己的彆部司馬,而田豫則認為自己年齡太小,尚需曆練,就托身在劉備軍中。
劉備也對田豫照顧有加,非常愛護。
同年,劉備又被任命為平原縣令,幫他威脅袁紹。
這期間,田豫一直跟隨著劉備。
一直到曹操伐徐州時,劉備趕來支援陶謙。
公孫瓚也給了劉備一支由鮮卑人與烏桓人組成的雜胡騎兵。
而負責訓練與統率這支騎兵的將領,正是趙雲。
也就說,這時候趙雲與田豫都在劉備軍中。
而陶謙打算讓劉備屯小沛,幫他抵禦曹操。
開出的條件也很豐厚,隻要劉備願意留下。
他就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並且給他四千丹陽精兵。
可如果留下來,就等於是脫離公孫瓚,改換了門庭。
劉備與公孫瓚情如兄弟,按理說他不應該脫離公孫瓚的。
最終讓劉備下定決心留下來的,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陶謙可以讓自己的實力迅速擴充,獲得在亂世中立足的資本,並讓自己躋身上流官場。
這等於劉備有著巨大吸引力。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劉備確實是有雄心壯誌的,絕對不是演義裡那種顯長者之風而似偽的形象。
而最後兩點,才是劉備想離開公孫瓚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