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與劉備合作,成功擊退了圍困北海的黃巾軍。
而在此後,大約過了一兩年,便去找了揚州的劉繇,從此再沒回來。
中間這一兩年的空隙,太史慈既沒有投靠孔融,也沒有投靠劉備。
原因則是與他的誌向有關。
太史慈的誌向是:
——“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
這裡的升天子之階,當然不是說太史慈想當皇帝,更不是輔佐孫權當皇帝。
他想要升的天子階,是劉協的天子階。
也就是輔佐漢帝,匡扶漢室。
這也是為什麼李翊會覺得太史慈很適合劉備的原因,因為兩人有著相同的誌向。
但劉備那時候還隻是公孫瓚手下的手下,離太史慈的夢想還太遠了。
等劉備當了徐州牧後,更是被徐州各世家整的焦頭爛額,哪裡還會記得當初不過一麵之緣的太史慈?
至於孔融,那是又菜又迂腐。
真要遇上個緊急軍情,溝通起來忒費勁。
所以在當時的太史慈看來,能幫助他實現這個理想的。
隻有他的同郡好友,朝廷正式任命的漢室宗親揚州刺史劉繇。
當然了,太史慈也多留了個心眼兒。
找劉繇時,隻是以老友身份去看望他,而不是說自己是投靠他。
果不其然,找到劉繇時,他已經和孫策打了起來。
當時太史慈已是小有名氣了,就有人勸劉繇任命太史慈為大將去抵禦孫策。
但劉繇卻認為,我要是用了太史慈,那我就成了名士圈的笑話了!
在劉繇這種知識分子看來,太史慈就是個跑腿的,根本沒資格做大將。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張飛身上,不管這些武人如何尊重這些士人,隻要你出身低,人家永遠看你不起。
“現在太史慈就在東萊照顧其母,主公何不下一道征辟令,請他來徐州為官?”
李翊開口建議。
劉備問:“軍師以為,當許以何職?”
李翊正色道:“太史慈雖無功名在身,然其誌向遠大,文武雙全,怠慢不得,當以高官許之,彼方肯來。”
微微一頓,接著道:“不妨許以千石彆部司馬,有此一職,子義當來。”
這可是一個不小的軍官兒,張飛就是劉備的彆部司馬。
主要是掌管軍權的,含金量十足。
但這也並不說給了太史慈彆部司馬,太史慈便真的能和張飛平起平坐了。
因為這個官職最大的好處就是靈活性強,它相當於是一個編製外的軍司馬。
比不上將軍,卻又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
你的權力大小,完全取決於你手上有多少兵。
所以,對於尚在賦閒的太史慈而言,這絕對是誠意滿滿的。
“主公,太史子義秉性忠貞,智勇雙全,今若失之交臂,悔之不及。”
李翊見劉備沒有馬上下定決心,再次在一旁給他打強心劑。
他知道劉備在猶豫什麼。
對於一個在軍中沒有任何資曆的人,上來就要給彆部司馬的高官兒,是要頂著很大的壓力的。
像李翊好歹隻是文職,此前又曾建過功。
太史慈則是完全沒有在劉備帳下效過力,建過功,在軍中這種最講究資曆功勳的地方,是很難服眾的。
但在李翊看來,功勳與資曆都是可以慢慢熬,慢慢爭取的。
現在的做法,無非就是提前給太史慈貸款了一個彆部司馬。
所冒的風險,不外乎就是賭太史慈是否真的有大將之才,未來是否真的可以建功立業。
李翊站在上帝視角,當然無所顧忌。
劉備卻是站在主公視角,要顧全大局。
他不僅要靠與太史慈僅有的一麵之緣,判定其才,更要相信李翊的識人之能。
須臾,劉備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