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洛邑。
257年時間轉瞬即逝。
公元前第500年,周敬王姬匄(gài)二十年。
周王室持續衰微,諸侯勢力逐漸崛起。
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兼並,禮崩樂壞的局麵更加嚴重。
五十一歲的孔子研究了大半輩子典籍,但對‘道’的真諦仍未完全領悟,於是再次向老子求教。
這是他們的第三次會麵。
第一次會麵在周朝的禮樂製度基本廢弛時。
孔子聽聞老子在洛邑任守藏史一職(圖書館館長)。
老子博古通今、明道德之要,於是孔子前往洛邑向老子問禮。
第二次會麵是在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辭官歸鄉。
孔子那時已三十四歲,人到中年卻沒能實現理想,於是前去求問。
第三次會麵就在今天。
陽光透過樹梢灑滿林間。
兩人相對而坐,這林間的一方天地,便是他們暢所欲言的最佳場所。
紀由藏在一棵樹後偷聽。
“我特來向先生請問,何道能解。”
老子淡然道:“無道能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強求,不乾預,讓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
在這次會麵之中,孔子如同前幾次那般,又得到了與之相似的答案。
紀由抬了個茶幾走出去。
兩人看著突然冒出來的人被嚇了一跳。
他們的小廝欲上前阻攔。
紀由:“誒,彆緊張,交流!我們一起交流。”
他放下茶幾倒上茶水,拿了個盆給烏騅也倒上。
老子看他這隨性的動作詢問道:“你是何人?”
“無名小卒。”紀由將杯盞推給他們,“我剛剛聽見孔丘的問題了。”
孔子開始回憶,今天好像沒有說自己的名字吧,他怎麼知道自己的名字。
“有何高見?”
在先秦時期,道家和儒家並沒有那麼清晰的區分。
他們都講道,不僅儒家和道家都講道,兵家也講道。
孔子在問什麼路能拯救現在這個禮崩樂壞的局麵。
他所倡導的‘仁政’在兼並戰爭為主旋律的時代難以推行。
好在有魯定公提拔,他能在魯國實現自己的政治寄托。
紀由坐在一旁,目光在孔子和老子身上來回打量。
他們可以時不時地捋捋胡子,儘顯智者風範。
紀由隻能用手指輕輕摩挲著杯壁。
孔子與老子,見紀由半晌都沒有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