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太空戰理念變化
第350章太空戰理念變化
大屏幕裡的信息同步顯示,這一看,眾人才發現,原來此枚炮彈的外殼材料與抗衝擊結構是用1號金屬製成的。
內置一枚原子彈作為引信,主要爆炸力量是一枚氫彈。1號金屬材料外殼被做成了多孔狀,以此來釋放氫彈爆炸的能量。
原來如此!
眾人心中了然。
他們都明白,縱然隻是一顆隕石從行星軌道上在引力作用下墜入地麵,都會引起超強的衝擊能量,如果是一般金屬,在撞擊地麵的那一刻,那超強的衝量就足以將其融成液體。
如此,絕對不可能起到鑽地爆炸的效果,唯有1號金屬材料才能擔得起此等衝擊力。
而他們想不到的是,這種形式的電磁軌道炮炮彈,原本人類是沒有的。可以說,它是因為開礦的要求,才被設計出來的。
按照軍方的觀點,這種炮彈的出現,使得人類的電磁軌道炮的戰鬥部變得更多樣化了,甚至可以再進一步,以此為基礎,設計出一種穿透戰艦裝甲的穿甲彈。
這並非意想,實際上武器設計部門在設計這款行星軌道鑽地彈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方麵的討論和初步設計。
他們的想法是,根據地球時代的穿甲彈結構進行升級設計,把電磁軌道炮的穿甲彈戰鬥部中,漏鬥狀結構材料,換成1號金屬,然後把戰鬥部中的‘彈藥’換成氫彈,如此就可以將原本穿甲彈的破甲金屬射流,變成氫彈高熱能射流。
目的是用超強高溫,瞬間將戰艦裝甲融化掉。
不過剛開始,他們就遇到了一個難點,那就是1號合金的熔點1.5億攝氏度,而此種穿甲彈的設計初衷也不是為了穿透普通裝甲,而是穿透同樣以1號合金座位裝甲的戰艦外殼。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眾所知周氫彈的核心根據當量的不同可以達到1~10億度高溫不等,因此如果直接用1號合金作為漏洞狀反射射流結構放置在爆炸核心,那麼還不等射流被漏洞狀結構集中反射,1號合金材料自己就先融化了。
用2號合金作為反射集中高溫射流的結構,然後再合理設計戰鬥部氫彈當量倒是可以,但人類覺得用2號合金作為炮彈實在太浪費。
因此,目前武器設計部門還在研究這種穿甲彈的合理結構,主要是在實驗和調整反射射流的漏鬥結構和氫彈爆炸核心的距離,以及適當的爆炸當量。
主要思想是,把控距離,確保氫彈爆炸的核心熱量接觸以1號金屬材料作為漏鬥狀反射結構的時候,溫度在1.5億攝氏度以下,而反射後的氫彈高溫射流尖端能量溫度,要超過1.5億攝氏度,如此才能確保這種穿甲彈在集中戰艦裝甲的時候,能夠將裝甲瞬間燒穿。
其實在將1號合金材料製造工藝賣給耐爾文明之後,武器設計部門就有了這方麵研究的意向,因為他們覺得二級文明戰艦有磁場護盾的情況下,陽電子炮的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在雙方戰艦裝甲都很強的情況下,陽電子炮一時半會破不了磁場護盾的防,而常規的激光武器又無法燒穿戰艦裝甲,這種時候,電磁軌道炮自然就變成了戰爭的主力。
可是電磁軌道炮炮彈速度太慢了,很難適應15~20光秒距離尺度上的太空戰,所以想要發揮電磁軌道炮的真正威力,就得湊得更近。
人類打過一場太空戰,就是當年跟坤泰文明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