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小報的報房在潘樓南街,那裡屬於繁華的瓦舍區,最出名的桑家瓦子,新門瓦子都在那一片兒,離禦街的礬樓也很近。
不過今日不是上班,說不定要出門在外一整日,靠走路去是不成的,萬一鞋子濕透了也沒地方換,這樣一天下來就太難熬了,或許會造下病也未可知。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包專門去潘樓南街的牛車,速度快還不用等人不用繞路,但是要花上三十文錢,以楊蔓娘現在窮的一文錢掰成兩半花的情況,自然是不會選擇。
她選擇了公共牛車,需要等師傅一路轉悠著拉滿人才能走,不過價格上就便宜很多,隻要花十分之一的價格,三文錢。
汴京的雪後街景很美。
平常上班都怕遲到,所以楊蔓娘總是一路疾跑。
很少有時間仔細欣賞。
現在坐在馬車上,楊蔓娘倒是有功夫細細打量了。
汴京城商業繁榮,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越往城中心走人越多,牛車也越來越多,甚至各色駿馬拉的車,行人的穿的也越體麵保暖。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這個時候已經不早了。
諸市已開,瓠羹店前麵,已經坐了招呼客人的饒骨頭,還時不時的,飄出灌肺炒肝兒獨有的內臟香味兒。
兩旁的各色酒樓,已經開始點燈做生意。
整個汴京城都醒了。
這樣清淩淩的早晨,各類的早點攤子人是最多的,大多的買賣人都是早起出來,來不及在家裡吃,習慣了到這邊兒買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餅,配上鬆軟的酥瓊葉,正大快朵頤時,附近的賣報小經紀便熟門熟路的湊上前,殷勤的咧嘴一笑,問一句要不要來份兒小報。
大宋的老百姓,還是很追求進步的,幾乎有點兒閒錢的都會要上一份小報。
就這樣吃著酥瓊葉,看著小報上新鮮出爐的各色小道消息。
跟旁邊的人高談闊論。
那滋味兒,美啊!
公共牛車上的氣味兒並不好聞,是一種混合著牛糞和頭油味兒的奇怪味道,說不上來是香還是臭。
一路換晃晃悠悠,差不多半個多時辰,才停在了潘樓南街。
大宋商業繁榮,形成了多條各具特色的商業街。
甜水巷,禦街,天街,州橋,虹橋。
都是非常出名的商業街。
但潘樓南街依舊是汴京最繁華的街之一,以其獨特的商業氛圍著稱,有鷹店、真珠店、匹帛店、香藥鋪席,金銀行,徐家瓠羹店,還有著名的潘樓酒店。
樓下便是集市,街南有最大的桑家瓦子,又各類大小勾欄五十餘座。
是北麵禦街是最繁華的一處。
古玩字畫、日用百貨,還有不計其數的特色美食、南北小吃。
從宮城宣德門往東去,經過潘樓街,過宮城東南的東角樓,再向東到十字街頭,就能到土市子。
這裡的空氣中彌漫著的是陣陣甜香。
甜品坊、果子鋪、茶肆酒樓比比皆是,除了各色的蜜餞果品外,還供應著種類繁多的糕點甜食。
楊蔓娘在潘樓南街南麵下車。
一路行來,各種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糕點,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獅子糖、霜蜂兒、澤州餳,花糕、蒸糖,麥糕、豆糕、糕、糍糕、栗糕,破麻酥、桃穰酥、月餅、菊花餅湯團、粽子,雪花酥,重陽糕,古酥蜜食、澄砂團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以及大大有名的酥油鮑螺。
一個個擺的整齊又琳琅滿目,看的楊蔓娘一路直咽口水。
俗語說的好,下雪不冷化雪冷。
昨兒個下的雪,兩邊沿街的的雪早就被推走,隻留下一些堆的栩栩如生的雪人雪馬逗趣兒。
沿著潘樓南街街道走了不到一刻鐘。
便到了各類小報組成的報房一條街。
這一片兒地方。
雖然還很早,但已經是人來人往,行色匆匆,幾乎汴京有名有姓的各家報房都在這裡設了辦事房。
主要是為了方便彙總消息。
小報算是大宋的新媒體,自然也具備現代新媒體的特征,那就是內容為王。
畢竟,如今的報紙吸引人的主要賣點就是各種消息。
小報和朝廷的官報邸報不同。與“動輒年旬日俟許報行”的官報相比。小報的時效性很強,能做到“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時譽播”。
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傳播。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小報的消息很靈通,很多朝會上討論的消息,朝會還沒有結束,小報上就已經登出來了。
可見小報的能量和時效性。
而為了保持這樣的時效性。也為了提高銷量,各路小報都開發了一大批專門兼職的狗仔隊員,也就是聽風報探,每天定時蹲點兒,采集各色新聞。
聽風報探們也是各顯神通。
有內探,專門找太監宮女打聽官家和他的妃子之間的情感糾結的。也有省探,專門到到朝中各部,打聽官員們的任免升遷情況、某朝廷官員受賄了沒有、有沒有養小老婆和外室之類的,還有衙探,專門到各衙門兒,特彆是到監獄大牢裡,打探那些凶殺案進展情況的。
可不要小瞧這些小報的膽子。
他們基本什麼都敢報道。
大觀四年,他們就製造了一則驚天新聞。假冒徽宗的口氣發布了一則抨擊宰相蔡京的詔書,說“蔡京目不明而強視,耳不聰而強聽,公行狡詐,行跡諂諛,內外不仁,上下無檢”。
還報道說,宰相蔡京及其同黨,已經被官家一網打儘。
俗話說,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這件事兒讓蔡京很無奈,連續多次在公眾場合辟謠,都沒有效果。
後來還是徽宗親自出麵才澄清了事實。
可見,小報在刊登和搜集消息方麵,已經做到了出類拔萃。
甚至無師自通學會了主動“製造新聞”。
在汴京。
私人經營的報紙行業裡,各類小報零零散散的也有十幾家,什麼張氏小報,禦街小報,虹橋新聞,等等,都帶著小報和新聞二字。
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依舊是《小報》和《新聞》。
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家報紙的影響力已經覆蓋了整個汴京,不僅朝廷官員會看,就連朝中宰相,甚至在宮裡的官家和妃子,閒暇時間也會看報了解市井消息,影響力甚至輻射到周邊的城市。
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商人大量購買,送往江南各地。
而這些小報也靠著這樣不斷的擴大發行,賺了不少的銀子,不斷地擴大規模。
《小報》的報房,在潘樓南街的最中心地段兒。
也是最好的地段。
報房是一座很氣派的是二層樓,裝潢華麗,門頭一塊上好的楠木匾額,用金粉龍飛鳳舞的寫著兩個大字:
“小報”
樓裡不時的,有穿著體麵的聽風報探們,拿著一摞摞報紙進進出出的,行色匆匆。也有穿著長衫的文人撰稿們,三三兩兩的捋著短須出來透氣,頗有一點現代寫字樓的感覺。
望著眼前這座古色古香,極為氣派的二層樓。
楊蔓娘捏了捏懷裡用油紙包好的小說稿子。
暗自給自己鼓了鼓勁兒。
深吸了一口氣,闊步走了進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