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過晌午,暖煦而熱烈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壽州榷場的每一寸土地上。此時,這片熱鬨非凡的場地內人群熙攘依舊,喧鬨的聲浪如同潮水般此起彼伏,回蕩在四周的空氣中。壽州知州杜寧熙和宋淮南西路安撫使劉文昌皆身著樸素的便服,悄然混跡在人群之中,一路低調地步入榷場,若不仔細端詳,他們與尋常百姓並無二致。他們身後僅僅跟隨著兩三名貼身侍從,同樣衣著簡素,神色警惕卻又儘量不引人注目,腳步輕盈而謹慎,生怕因一絲異樣而暴露身份。
他們的身影悄然融入人群,起初並未引起旁人的過多關注。周圍忙碌的商人們依舊沉浸在各自的交易之中,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然而,杜寧熙那雖著便裝卻難掩的沉穩氣質,以及劉文昌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深邃目光,還是讓一些敏銳的人隱隱覺得這二人有些不凡。但在這魚龍混雜的榷場,眾人也隻是心中暗自揣測,並未聲張。
杜寧熙神色凝重,目光看似隨意卻又精準地掃視著榷場的各個角落,那眼神似在不動聲色地審視這一方特殊之地的商貿秩序,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仿佛能從這熱鬨喧囂的表象下洞察出潛藏的隱患與機遇。劉文昌則麵帶思索之色,深邃的眼眸緊緊盯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貨物,心中或許正暗自權衡著這其中紛繁複雜的經濟與軍事意義,這些看似普通的商品交易,在他眼中卻與國家的安危和發展息息相關。
行至南宋的絲綢攤位前,杜寧熙緩緩伸出手,輕輕撚起一匹色澤豔麗、質地柔軟的錦緞,隨後將其對著光,微微眯起眼睛查看其質地,陽光透過錦緞的縫隙灑下,映出他臉上專注的神情。與此同時,他微微側身,湊近劉文昌,用極低且隻有彼此能聽見的聲音交流著,聲音雖輕,卻透著對地方事務的熟稔與關切,似在深入探討這絲綢貿易背後所牽扯的稅收與民生關聯,每一個字都承載著他作為一方父母官的責任與擔當。而劉文昌的目光卻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不由自主地被不遠處金國的兵器展示吸引過去。隻見他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憂慮,畢竟在這看似平和的商業交易之下,實則暗藏著南北對峙的緊張局勢。那些冰冷的兵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陰雲從未真正散去。
劉文昌沉穩地拿起一把長刀,端詳片刻便知此乃大宋兵器。他又審視了其他兵器,發現大多皆為大宋所造。尤其是那展示的弓弩,遠觀便感受到了大宋的氣息。跟在劉文昌身後的尤俊見到雕弓,頓時來了興致,他信手拿起一張硬弓,試了試後,沉聲道:“此乃禁軍標配的鐵胎弓,怎會在此處售賣?”劉文昌亦深切地感受到了走私的猖獗,如此嚴密地封鎖關口,仍有如此之多的違禁之物被販賣至此。這是官方榷場,公開售賣大宋禁止出口的東西,明擺著就是對大宋的挑釁行為。
他們一路緩行,所經之處,商人的討價還價聲不自覺地低了幾分,仿佛是被這兩位周身散發的獨特氣場震懾,儘管他們極力隱藏身份,但那長期身居高位所養成的威嚴氣息仍在不經意間流露。待他們走過,那熱鬨的交易場景又如同被壓抑已久的火焰,迅速恢複如初,熊熊燃燒起來。仿佛這兩位官員的短暫停留隻是榷場忙碌日常中的一個小小插曲,很快便被淹沒在這喧囂的商業浪潮之中。而壽州榷場依舊在這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宛如一座連接南北的橋梁,承載著南北物資與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繼續演繹著屬於它的繁華與複雜,見證著曆史的滄桑變遷,卻不知今日這兩位微服私訪的官員,已將這榷場的諸多細節深深刻入心底,或許不久之後,這裡將會迎來一些新的變化與整頓,而這一切都將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
劉文昌拉住杜寧熙附耳低聲說道:“你們居然在榷場內公開售賣我大宋禁止的貨物,這明擺在挑釁我大宋的底線,你要對這些行為負責。”杜寧熙微微一笑道:“我們一樣對我大金禁止的東西也睜隻眼閉隻眼,不然這生意就沒有辦法做了。我先出去在門口等你,因為前麵核心區域的掌櫃都認識我,見了我就看不到真相了,你們自己去看看。”
劉文昌目送杜寧熙離開,然後就往核心區域走來,這裡不同於地攤,都有固定門麵,每家都有字號,有宋人開的,看看擺的都是正規的貨物,問他們,這些人的回答很乾脆:“看你們都是宋人,來這裡問宋貨豈不笑話。”
劉文昌邁著輕快的步伐,踏入了那家由金人開設的店鋪。剛一進門,掌櫃便滿臉笑容地迎了上來,那股熱情勁兒仿佛見到了久彆重逢的老友一般。
劉文昌環顧四周,隻見這家店鋪內陳列的物品琳琅滿目,種類繁多,讓人應接不暇。從日常用品到珍貴古玩,應有儘有,而且其中不乏一些被朝廷明令禁止交易的宋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