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發了馮母和周子君,張韻瑤回到了酒店房間,淩陽正坐盤坐在床上,閉目悟道。
她不明白什麼叫悟道,不過想來應該對修煉是極其重要的,不敢打擾,就坐在床對麵,觀賞打坐閉目的淩陽。
淩陽已進入了渾然忘我的境界,他從馮萬寶身上得到了某個啟發,隻是這個感悟有些籠統,需要以一句精簡的話而總結,可憐他生平讀書無數,唯獨找不了適合的言語來形容這種感覺,一時間急得抓耳撓腮。
馮萬寶屬於沒做過多少善事,卻一直心存善心,《荀子·勸學》曾有句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大意就是土堆起來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水流彙積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誕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精神境界。
隻是,馮萬寶這種情況,似乎又不屬於這等善行。
馮萬寶有向善之心,又是個信守諾言之人,成為了鬼仍不忘了生前的諾言,甚至放棄了複仇,隻為達前生前所願,這確實是一種難得的善行。
而崔判官就因為他的這種善行,破例讓他成為鬼眾,何嘗不是想借馮萬寶的高尚品德來照耀、感化彆的鬼魂呢?
玉燭之美,日著遐方;擊壤之歌,篇聞天下。敬由心起,五體所以外恭;情發於中,六識所以單到。故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裡通明。憑法治安,積善延慶。
淩陽忽然興奮了,馮萬寶成為地府鬼眾,不正是因為一善染心,萬劫不朽麼?
崔判官這麼判,不也是“敬由心起”,而借他的“玉燭之美”,來“日著遐方?”
馮萬寶的經曆,正是因為有善念深入心中,故經曆萬次災難也不會磨滅,如同百盞燈火照耀著空闊的曠野,一片明亮。
“一善染心,萬劫不朽,對,就是一善染心,萬劫不朽。”淩陽大喜,忽然隻覺全身一清清明,胸口忽然五氣齊湧,直達識海。這是人的身體內的五行之氣,他先是一驚,忽然又大喜,明白這是悟道而出的成果。淩陽是巫道雙修,巫和道淬煉的都是身體道法,巫道雙修,領悟的自然是天地大道的自然法則。今日淩陽忽然領悟到了修道之人的精華所在,所以厚積薄發,這是即將從地巫脫破天巫的重要步驟,對天道的領悟。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世俗修行的巔峰,隻有達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境界,才能靈欲合一,進入天巫境界,踏入修行的另一重要境界。
?通俗地講,若是把天巫之下的境界比作是凡俗,那麼天巫之上的境界則可以稱之為仙,進階天巫境界,就能夠踏入真正的地仙之流。
?從地巫跨越天巫,其實力又將是跨越式的攀升的。若把天巫以上的境界比作是成年大漢,那麼天巫以下的境界,就好比才出生的嬰兒,兩者之間根本就無法比。
靠領悟天地法則才能夠脫破到天巫境界,就可以禦器飛行,騰空萬裡,一招一式都有著排山倒海的威力。
淩陽也沒想到,靠著馮萬寶的啟發,居然讓他突破到天巫境界,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也更是明白了,修道,最重要的還是修心,煉心,洗心。也幸虧他心中存了一絲善念,也因為感受到馮萬寶難能可貴的品德,這才不計後果地助他完成生前遺願,沒想到收獲居然如此之大。這是淩陽萬萬沒有想到的,當然,這件事也給淩陽一個啟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話說得確實不錯,又讓淩陽感歎不已。
一股肉眼看不到的天地元氣從窗外湧入淩陽體內,不斷地淬煉他的身體,滋潤著他的體內腑臟。
在淩陽的體內,一股濃鬱的紫氣正緩緩流動。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儒曰人欲儘淨,天理流行,釋曰無明,亦無無明儘。道曰虛其心。”
“言欲念不生,則入真靜,三花自然聚頂。”
淩陽輕聲念著,隻覺全身暖洋洋的,頂上三花,胸中五氣,借助五行之力淬煉全身,凝聚五氣,和五臟合一,從此道法大成,肉身徹底蛻變,達到道法巔峰。
道法原本就是陰陽五行之意,淩陽也屬於與道法有緣之人,對於五行的領悟自然很深,此時凝聚胸中五氣可謂是水到渠成。
?修出胸中五氣,淩陽突然深吸口氣,淩陽體內的元氣並沒有消散,而是更加迅速的凝聚,於此同時,淩陽手中快速掐印,操控元神,直接融入肉身。
淩陽修煉出的三個元神。本命元神,紫府元神,太清元神全開始壯大,並以肉眼的速度俞發凝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