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暗夜交鋒,俠魂不屈
淩羽等人在錦華城的客棧中,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白若雪坐在窗前,柔和的日光灑落在她手中的《百草奇經》與《五行秘籍》上,她眉頭輕蹙,纖細的手指不時在書頁間翻動,試圖從兩部奇書的交融中尋得對抗“暗影教”的關鍵。
“這《五行秘籍》中的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與《百草奇經》裡對人體經脈氣血的闡述竟有幾分相通之處。”白若雪輕聲呢喃,眼眸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她的聲音雖輕,卻如同一束光,瞬間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
淩羽幾步走到白若雪身旁,俯身看向那兩本秘籍,眼中滿是期待:“若能將兩者融會貫通,我們對抗‘暗影教’便多了幾分勝算。雪兒,辛苦你了。”
柳依也湊了過來,一臉好奇:“真有這麼神奇?白姐姐,快給我們講講。”
白若雪微微一笑,耐心解釋道:“人體經脈如同五行運轉,若能依據五行之理,通過獨特的功法引導內力,便可激發身體潛能,提升功力,甚至在戰鬥中克敵製勝。”她一邊說著,一邊在紙上繪製著簡單的經脈與五行對應圖。
淩羽聽後,心中一動,立刻盤膝而坐,嘗試按照白若雪所說的方法運轉內力。蘇瑤則安靜地坐在一旁,為淩羽護法,她的眼神中滿是關切與信任。
隨著淩羽運轉內力,他隻覺體內仿佛有一股暖流在經脈中緩緩流動,原本晦澀的內力運轉竟變得順暢起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身體中湧動。淩羽驚喜地睜開眼睛:“果然有效!照此修煉下去,我們的實力定能大幅提升。”
眾人備受鼓舞,紛紛按照白若雪的指導開始修煉。接下來的幾日,客棧房間內一片靜謐,唯有輕微的呼吸聲和內力運轉的氣流聲。
然而,平靜並未持續太久。深夜,客棧外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緊接著,窗戶被一陣陰風吹開,幾道黑影如鬼魅般閃入房間。
“哼,終於找到你們了!交出《百草奇經》,饒你們不死!”為首的黑影冷冷說道,聲音中透著一股寒意。
淩羽等人迅速起身,抽出武器。淩羽手持長劍,目光如炬,直視著黑影:“想要古籍,就憑你們還不夠格!今日,便是你們的葬身之地!”
雙方瞬間戰在一起,客棧房間內桌椅橫飛,兵器碰撞聲不絕於耳。柳依揮舞著軟鞭,鞭影如蛇,抽向黑影;白若雪則施展銀針絕技,銀針如流星般射向敵人的要害。
淩羽施展出“龍影劍法”,配合著新領悟的五行功法,每一劍都帶著強大的劍氣。隻見他劍勢如龍,一道劍光閃過,一名黑影躲避不及,被劍氣劃傷,慘叫一聲。
但“暗影教”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他們的武功詭異狠辣,配合默契。為首的黑影武功尤其高強,他手中的一把黑色匕首,在黑暗中閃爍著寒光,與淩羽戰得難解難分。
在激烈的戰鬥中,淩羽漸漸發現,對方的武功似乎也與五行有所關聯,而且他們對五行相克之理也頗為精通,自己的攻擊常常被對方巧妙化解。
“看來他們也研究過五行之術。”淩羽心中暗自警惕,他深知,這場戰鬥將會無比艱難。
就在這時,蘇瑤突然發現,一名黑影正悄悄朝著白若雪逼近。蘇瑤來不及多想,衝上前去,擋在白若雪身前:“小心!”
黑影的匕首刺向蘇瑤,蘇瑤驚恐地閉上了眼睛。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淩羽眼疾手快,施展出“龍影劍法”的絕招“龍破九天”,一道淩厲的劍光瞬間斬斷了黑影的手臂。
“瑤兒,你沒事吧!”淩羽心急如焚,迅速回到蘇瑤身邊。
蘇瑤睜開眼睛,臉色蒼白,但仍強擠出一絲笑容:“我沒事,淩羽,你小心。”
淩羽緊緊握住蘇瑤的手,心中湧起一股怒火:“敢傷我蘇瑤,我定要你們血債血償!”說罷,他再次衝向“暗影教”眾人,劍法愈發淩厲。
柳依見淩羽如此拚命,也不甘示弱,她施展出渾身解數,軟鞭在敵群中肆意飛舞,將敵人逼得節節後退。
白若雪則在一旁冷靜地觀察著戰局,她發現“暗影教”眾人在五行功法的運用上存在一個破綻。白若雪迅速將這個發現告訴了淩羽和柳依。
淩羽和柳依心領神會,他們相互配合,利用對方的破綻,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淩羽施展出五行功法中的“炎陽之力”,劍上燃起熊熊火焰,衝向為首的黑影;柳依則施展“青木之力”,軟鞭如同堅韌的藤蔓,緊緊纏住黑影的雙腿。
在兩人的合力攻擊下,為首的黑影終於抵擋不住,被淩羽一劍刺中胸口,倒在地上。
其他黑影見首領已死,頓時亂了陣腳。淩羽等人乘勝追擊,將剩餘的黑影全部消滅。
戰鬥結束後,淩羽等人疲憊地坐在地上。雖然他們取得了勝利,但也深知,這隻是“暗影教”的一次試探,真正的危機還未到來。
“看來‘暗影教’不會善罷甘休,我們必須儘快提升實力,想出應對之策。”淩羽喘著粗氣說道。
白若雪微微點頭:“我會繼續研究兩部秘籍,爭取找到更有效的對抗方法。”
柳依擦了擦額頭的汗水:“下次他們再來,我一定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蘇瑤則依偎在淩羽身邊,輕聲說道:“淩羽,不管遇到什麼,我們都要一起麵對。”
淩羽緊緊抱住蘇瑤,堅定地說:“嗯,我們一定能戰勝‘暗影教’,守護好《百草奇經》,守護好江湖的和平。”
在昏暗的客棧房間裡,淩羽等人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不屈。他們知道,前方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一場更為艱難的戰鬥,但他們毫不畏懼,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情誼,無論江湖之路多麼崎嶇,他們都將攜手共進,成為江湖中永不熄滅的俠義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