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璃在青山村家裡忙的不可開交,白錦在青山鎮縣衙同樣是忙的腳不沾地。
縣令白錦站在縣衙的庭院之中,望著遠方的田野,心中滿是對農事的牽掛。近日來,他一直忙碌改善縣中百姓的生計。
玉米、紅薯和土豆乃是耐旱高產之物,率先在本地推廣種植,定能先讓此地百姓們的糧倉豐盈起來。
於是,他每日親自前往田間地頭,將這新的希望播撒下去。
這日清晨,天邊才剛剛泛起魚肚白,白錦便已整理好官服,帶著幾名衙役,向著城外的鄉村走去。
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田野裡的晨露打濕了衣擺,卻絲毫沒有減緩他們的步伐。
不多時,便來到了一處村莊。
村口的老樹下,早已聚集了一群村民,他們聽聞縣令大人要來傳授新的種植之法,都早早地在此等候。
白錦見狀,趕忙加快腳步,臉上帶著和煦的笑容,向村民們拱手行禮。
“各位鄉親,今日我來,一起種植這幾種新的作物,這玉米、紅薯和土豆,皆是難得的好物,耐旱且產量頗高,若是種植得法,日後家中的存糧便不用發愁了。”
白錦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在清晨的空氣中回蕩。
說罷,他帶著村民們走向田間。
先來到一塊準備種植玉米的土地前,白錦蹲下身子,拿起一把鋤頭,親自翻整起土地來。
他一邊翻地,一邊講解:“這玉米種植,土地要翻得鬆軟,行距與株距需把握得當,大約間隔三尺左右,如此方能讓玉米苗茁壯成長,通風采光皆佳。”村民們圍在四周,目不轉睛地看著,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一位老者忍不住問道:“大人,這地咱年年都種,可為啥收成總不見好呢?”白錦停下手中動作,耐心地解釋:“老伯伯,以往的種植方法或許缺了些精細,比如這土地翻整的深度、施肥的時機與用量,都會影響收成。
這玉米需肥量大,在播種前施足底肥,生長期間適時追肥,產量便能提升不少。”老者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接著,又來到紅薯地。白錦拿起一段紅薯藤,仔細地向村民們展示如何剪取合適的藤段進行扡插:
“這紅薯藤,選取粗壯且帶有芽眼的部分,斜插入土,入土約三四寸即可,之後要記得時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一位年輕的後生撓撓頭說:“大人,俺們這缺水,澆水怕是難辦。”
白錦微微一笑,說道:“這紅薯較為耐旱,但缺水也會影響產量。
咱們可以在田邊挖些蓄水坑,收集雨水,必要時也可從附近水源引水灌溉,隻是需注意水量控製,莫要澇了。”後生恍然大悟,連聲稱謝。
隨後,眾人移步到土豆種植區。
白錦拿起一顆土豆種,耐心地說道:“土豆切塊時,每塊需留一兩個芽眼,然後將其埋入挖好的土坑之中,坑深約半尺,土豆種下後,要在上麵覆蓋一層薄土,待其發芽後,再適當培土。”
這時,一位農婦怯生生地問:“大人,這土豆種下去,會不會被蟲子吃了呀?”
白錦寬慰道:“大嫂莫急,在種植前,可將土豆種在草木灰裡滾一滾,有防蟲之效。
且在生長期間,若發現蟲害,可用些石灰粉撒在周邊,也能起到驅趕作用。”農婦聽後,放心地笑了。
在白錦的指導下,村民們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
孩子們在田邊好奇地張望著,大人們則認真地按照縣令大人所教之法進行種植。
白錦穿梭在田間,不時地停下腳步,糾正村民們的動作,解答他們的疑問。
不知不覺,日已西斜。
看著村民們逐漸熟練的種植動作,白錦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自己往日在書中讀了諸多農桑之事,可真到了實際操作之中,才發覺紙上得來終覺淺。
這田間的土地、百姓的勞作、作物的生長習性,唯有親身經曆、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奧秘。
這書本上的知識,固然能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可若不與實踐相結合,終究隻是空中樓閣。
日後,定要多下田間,與百姓同勞作、共探索,如此方能為這一方百姓謀求更多的福祉。
喜歡穿越農女種地忙請大家收藏:穿越農女種地忙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