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罕儒乃是跟柴榮的老臣,早在柴榮未當上皇帝之前,丁罕儒便跟在柴榮左右。在柴榮當上皇帝後,又將丁罕儒分封到鹽城這麼重要的地方。鹽城更如其名,以產鹽而聞名天下,自古占有魚鹽之利。
而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柴榮竟然讓丁罕儒人截鹽城一地之稅以自用,而偏偏丁罕儒揮霍無度不足,還要伸手向柴榮要。倒也不是說丁罕儒多麼的奢侈,而他將財務皆交給手下人打理,不論對於自己親近之人還是對於初次相見前來拜訪之人出手出都甚為闊綽,所以才這會般入不敷出。
柴宗訓在前世看過曆史關於此人的記載,你說一個人不貪臟不愛財,卻偏偏花錢如流水,甚至還要伸手向皇帝要錢,這似乎有些太有點說不過去了。
可是今日看到丁罕儒毫不相讓,甚至和趙匡胤正麵相撼,光是這份膽色就叫柴宗訓不得不佩服。何況丁罕儒那番話更是說得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就算是柴宗訓也恨不得與之一起上陣殺敵,一起從遼人手中收回“燕雲十六州”。
“你……”趙匡胤指著丁罕儒,卻是漲紅了臉氣得出不出話來。
眼看丁罕儒和趙匡胤柴榮這手一老一舊兩個都深得信任的將領快要掐將起來,城府深者靜觀事態發展,至於好事之卻巴不得這二人掐得越凶越好。不過!有柴榮在場,趙匡胤和丁罕儒還是有些分寸的。
“好了!大家想法我也了解得差不多了。”柴榮適時介入道:“至於這以後的安排……”有人都驚起了耳朵,知道柴榮已然作了決斷。
“我看不如就這樣,就照先前趙元朗所言,將此戰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不過區區兩州兩關卻是顯得我大周太小家子家了,依我看最少不得少於三州三關。丁將軍所言也不無道理,北伐之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一旦北伐有競全功的可能,便不必拘泥於這三州三關之約束,隻要遼國按兵不動,便可趁機收回‘燕雲十六州’,便是與遼國全麵開戰,也再所不惜。”這最後一句話徹底體現了柴榮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決心。
趙匡胤本來還想勸柴榮三思的,可是一接觸到柴榮堅定的目光,便知道無論自己怎麼說柴宗訓都不會聽了,唯有在心中暗暗的歎了一口氣。
“是!”既然柴榮對此事都已經定下了基調,眾將紛紛說道。這便是軍中常說的“軍令如山”,在軍令未下達之前,所有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是提反對意見,但在軍令下達之後,你隻有遵守執行。
“那敢問陛下這次了出動多少馬兵?需多久聚集?”趙匡胤突然問道,他身為殿前都檢點和禁軍的統領,不能不在意這些事。
“先起兵八萬,需要在十日之內聚齊,半月之後朕當親自登台點將,另外兩萬人可以一月後聚齊,另調動民夫五萬,隨軍後麵兩兵馬齊出。而糧草需在三月之內備齊,卻需要夠十萬人半年之需,至於八萬馬三月所需,則要優先供應,下月十三,我將再次禦駕親征。”
柴榮既然將任務布置了下去,軍隊好比一台嚴密的機器,馬上開始運轉起來。特彆是對於後勤官員,十餘萬人馬的軍需絕對不是一件小事,而且柴榮歸定的時間如此之緊,他們又哪裡敢偷懶。
偷懶事小,若是一不小心人頭落地那便事大了。眾將領命而去之後,趙匡胤交待了趙光義幾句,卻是獨自留了下來。
柴榮見趙匡胤不肯離去,心知他有話對自己講,見眾人走後,也不在擺皇上的架子,端了一條凳子給柴匡胤,讓他坐了下來。“元朗!我知道你不太滿意我的這番安排,有什麼話你儘管說,我聽著就是。”柴榮以趙匡胤說道。
在屏風後麵呆了半天的柴宗訓原以為自己可以出來了,可是聽柴榮對趙匡胤開口說話,隻得又忍將下來。
“陛下!我並不覺得陛下的安排不對,對於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渴望,元朗和你一樣。”說到這裡,趙匡胤話鋒為之一轉,“可是我們禁軍連年征戰,已是疲憊不堪,人困馬乏,兵鈍甲薄,如果不好好休整一番,又……”
“疲憊不堪?人困馬乏?”柴榮打斷道:“你且告訴我這些話是誰說?難道這上次出征歸來,已然修養兩月有餘,這還算不休整麼?
“兵鈍甲薄?這麼說來朕應該好好查查這禁軍之中是否存在貪墨一事了?”聽到這裡,趙匡胤臉色為之一變,連忙說道:“陛下誤會元朗的意思了。”激動間人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我的意思是軍中的兄弟已經多多少少有出現厭戰的情緒了。”
柴榮聞言一怔,待反回過業,連忙叫趙匡胤坐下說話。
“朕也知道自朕繼位以來,征伐不斷,從勘平內亂,再到北漢,對手換成南唐、遼國。朕自問也非秦始皇那般的暴君,奈何我大周勢弱,皆欺朕年幼,誰都恨不得跑將上來咬上一口。於是乎,我們和我們的宿敵北漢打,和南唐打,更和北漢後麵的遼國也交過手。戰非朕非之願,但要消彌戰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