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寬爺爺見陶寬媽抱著陶磊,遂走出房間,趕緊得去廚房裡生火做飯。陶寬媽抱著陶磊,陶磊有著陶寬媽抱著,自然也更親近了,睡得也更好些,睡得更香,陶寬媽看著陶磊,心裡可樂嗬了,透過窗戶的陽光,陶寬媽自然是看不夠,心疼著呢,再疼也得吃飯,經過一夜的折騰,早就前胸貼後背了,陶寬媽比陶寬爺爺好些,會在衛生所裡喝了一碗粥,但就那碗粥還不如不喝呢,本來陶寬媽餓得過了背,就感覺不到餓了,那一碗粥喝了,就感覺肚子裡的餓給惹醒了,感覺更餓了,再個來說,對於陶寬媽現在正在哺乳的年輕女人來說,更是無濟於事,農村人都說:帶人漢,三碗半,一碗粗菜不上算,吃的飯菜都是雙份的。就那一碗粥真的不好做什麼,現在到了家裡,看著陶磊睡著了,就輕手輕腳得把陶磊放到了床上,可能陶磊更習慣陶寬媽的輕手輕腳的,陶磊這次沒有被驚醒,反而睡得更好,陶寬媽再怎麼喜歡看陶磊,但也得吃飯,等安置好了陶磊,陶寬媽輕輕得帶上了房間門,迅速地到了廚房,拿著小木盤到自己隔壁房間去量了米,到了廚房,淘洗乾淨了米,鍋裡的水早就沸騰了,陶寬媽把淘洗好的米倒進鍋裡,鍋裡原本的開水被倒進去的米,頓時就平靜了很多,陶寬媽從刀欄裡取出了鍋鏟,她得用力掏起鍋裡的米,不然就被陶寬爺爺燒的極其旺盛的火給燒了。燒掉的米,就有了一股焦味,飯也有些苦了,家庭主婦也最忌諱這樣的事了,原本陶寬媽自己燒火自己做飯,能控製著節奏,一個人有條有理得做著,但今天有了陶寬爺爺的幫忙,也許陶寬爺爺確實有些餓,甚至有些急了,從昨晚吃了飯,到現在都快中午了,肚子裡的早就拉得空空的了,剛才在鄰家女孩的婆家家裡,陶寬爺爺真想坐下來,吃碗薺菜粥,但陶寬爺爺忍住了,都是過來人,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去吃人家一碗粥,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自己的至親,能給陶寬媽端來了一碗粥,已經是很感謝人家了,自己再去吃,真的是說不過去了,陶寬爺爺過去的日子裡也闖過外地的,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陶寬爺爺雖然知道鄰家女孩的婆家生活不是太差,吃一頓二頓的沒有太多的影響,但總歸是不去吃的,去了可能就被人家說成了從沒有吃飽飯的。農村人看重的是氣節,越是窮,越是不能失去了氣節。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陶寬爺爺沒有讀過什麼書,也不知道什麼“嗟來之食”,但陶寬爺爺知道,有些飯再怎麼好,也不能去吃,肚子再餓,隻要不餓死,都不太去吃的,人不能有貪欲。陶寬爺爺是咽著口水離開鄰家女孩的婆家的。現在到了自己的家,就不能省著了,是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況且陶寬家又不是那種揭不開鍋的人家,到了廚房,陶寬爺爺就燒起了水,準備做飯。那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方便,有電熱壺,電飯煲之類的生活用具,而是完全靠著柴火去煮飯燒菜,灶台高,鍋肚大,你想燒飯就得把灶台燒熱乎了,才能把鍋燒熱,鍋燒熱乎了才有水燒熱了,才能煮飯。有些陶寬爺爺幫著陶寬媽一起燒火,陶寬媽做飯的速度快多了陶寬媽也手腳麻利的多,陶寬媽也很餓了,她得趁陶磊睡著的時候,把飯煮好,最好是自己把飯吃了最好,一則是確實自己餓了,二則趁著陶磊睡著自己才空得開來慢慢吃飯。陶寬媽掏了幾次,你也半熟了,半熟了的米,也不再沉到鍋底去了,而是浮在米湯的中間,隨著柴火的燒烤,半熟了的米不停地上下沉浮,陶寬媽趁著這檔子的空,迅速地把筲箕洗好,擱在小木盤上拿著木勺,從鍋裡撈出半熟的米飯倒在了筲箕裡,濃稠的米湯從筲箕的寬大的縫隙裡流了出來,而半熟的米飯則被留在了筲箕裡,陶寬媽不停地用木勺從米湯裡撈出半熟的米飯,而筲箕則利用自己的縫隙把半熟的米飯和濃稠的米湯分離開來,到了最後的幾下子,鍋裡的半熟的米飯幾乎被撈得乾淨了,陶寬媽這才停了下來,然後用鍋鏟在鍋裡攪和了幾下,看到鍋裡確實沒有了太多的米飯,才用鍋鏟從筲箕口裡,鏟出一碗左右的米飯放進了鍋裡,然後用冷水對著撈到筲箕裡的米飯衝洗,衝洗了幾次,筲箕裡的米飯才變得顆顆分明,這也就是農村裡說的生飯,撈好了生飯,陶寬媽還把小木盤的米湯倒進鍋裡接著煮。按平時的做法,陶寬媽要把鍋裡的米飯全撈乾淨才開始煮飯,但今天不同,陶寬媽和陶寬爺爺都太餓了,急需要滾燙的粥去填飽肚子,陶寬媽端著筲箕,用力得顛簸了幾下,省的米飯與米飯結成了團,到了晚上就更難搞開了,到了晚上飯就很難蒸熟,還是自己害自己。陶寬媽在灶台上做著這一切,陶寬爺爺聽著都知道陶寬媽做到什麼環節了,陶寬媽顛簸完筲箕裡的米飯,就把筲箕擱到通風好的地方,等它自己冷卻晾乾。陶寬媽回過身來,趕緊得處理鍋裡的米湯,隨著陶寬爺爺燒火的進度,鍋裡的米湯慢慢變成了粥,粥的清香也慢慢得散發出來,最後變成了些許的焦味,陶寬爺爺即刻停止了燒火,把灶台裡火全撤了,利用灶台的餘熱熬熟了粥。陶寬爺爺最喜歡那種略有焦味的粥,說穿了那是米飯的香。陶寬媽拿起碗,把鍋裡的漂浮的米油鏟到碗裡,留給陶磊喝,在農村裡,認為那些是粥的精華,是最有營養的。農村人習慣這樣的做法,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條件好的人家還會打個雞蛋下去。
喜歡醫療機構故事請大家收藏:醫療機構故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