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也沒想到孫權竟然也會派遣信使去樊城。
派信使就算了,孫權不知為何對南郡的戰事又諱莫如深。
或許是怕丟了麵子?
亦或者其他?
對比劉封邏輯分明的戰事羅列,誰更真誰更假,一目了然。
雖說趙儼、徐晃還是滿寵三人都偏信於劉封的信中所述,但曹仁也不會一股腦子的選擇對劉封信中所述儘信。
曹仁又看向了沉默不語的於禁。
於禁帶了一萬軍士回襄樊,極大的緩解了曹仁兵力緊張的壓力。
再加上曹操聽聞於禁歸來後,又專程派人來安撫: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的舊事來安慰於禁,認為於禁兵敗非戰之罪。
故而曹仁雖然鄙夷於禁的投降但也沒有表露出對於禁的任何不滿。
如今局勢未明,曹仁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因內部不和而引發新的危機。
趙儼、徐晃、滿寵、呂常也看向了於禁。
在場眾人。
於禁是唯一一個跟劉封近距離接觸過的。
在判斷劉封信中所述真假上,於禁的看法也極為重要。
斟酌了片刻。
於禁沉聲道:“劉封信中所述南郡戰事,我不敢妄言真假。
我可以確定的是,劉封這個人重情重義,我曾以‘劉封身為養子,身處嫌疑之地又不能思防自衛’為由想要勸劉封北歸魏王。
劉封卻義正辭嚴的稱我隻是迂腐之見,又稱劉禪當王世子是劉備父子三人私議所得。
觀其言語,也對劉備頗為敬重。
故而單論劉封歸降的理由和承諾,我認為是可以相信的。
唯一要考慮的是:關羽是否真的在江陵城戰敗。
若為真,那麼劉封信中所述皆為真;若為假,那麼劉封之意,或為拖延之計。”
呂常也表達了觀點:“倘若關羽沒有在江陵城戰敗,那麼就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孫權識破關羽的內應之計想將計就計,但又被關羽反識破,雙方誰也沒討得便宜。
第二種可能,關羽尚未實施內應之計,這隻是劉封故意用來迷惑我等判斷的假情報。
倘若是第二種可能,那麼近期孫權和關羽應該會在江陵城大戰一場。
我沒想明白的是:劉封為什麼要派人送信?讓我等看不清南郡具體戰事,豈不是更能拖延時間?”
於禁道:“倘若劉封並無把握內應之計能成功,又認為最終勝敗的走向也會如信中所述,是否就合理了?”
眾人再次沉默。
片刻後。
滿寵再猜測道:“以此推斷。關羽先是用奇兵反道奇襲公安城,後在江津口大破孫權,以其脾性,應該已生驕矜之心。
這個時候又聯絡到了城中內應,必會冒險行計而不願聽劉封良言,所以劉封其實在為自己謀後路。
如此,也能解釋得通劉封是如何以潰兵之勢擊敗吳將徐盛、馬忠,以及為何會在抵達麥城後,又派人送信告訴我等南郡戰事。”
曹仁也理清了眉目:“如此看來,孫權在江陵城尚有優勢,關羽看似凶猛實則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是兵敗身亡的結局。
既如此,可傳令南鄉的夏侯尚佯裝退兵,再將劉封的信摘其精要,抄錄一份,讓夏侯尚派人送給關平。
若關平中計帶兵離開三郡後,立即奪取三郡。
傳令文聘嚴密監視夏口,有任何動靜立刻來報!
同時告訴孫權和劉封的使者,都稱‘茲事體大,我需要請示魏王,再作決斷。’”
在麵對關羽時,曹仁成了防守悍將。
在不麵對關羽時,曹仁的天人將軍風格也再次冒頭。
這決策不可謂不臟。
不管孫權和劉封有什麼詭計,拖延也好,詐降也罷,曹仁都隻盯著上庸三郡。
隻要將關平騙離房陵,曹仁橫豎都不虧。
監視夏口,亦是心存斷孫權歸路的意圖。
滿寵、徐晃、趙儼、於禁、呂常聞言,皆是拱手稱頌:“將軍英明!”
曹仁聽得舒坦。
自被關羽圍城後,曹仁就感覺這一生征戰積累的威名都被關羽給毀了。
雖說上庸三郡是蒯祺和申耽申儀在管,但三郡被奪,曹仁這個征南將軍也是難辭其咎的。
若能重新奪回三郡,今後見到曹操時,曹仁也能拍著胸脯向曹操證明他這個征南將軍實至名歸。
曹仁在襄陽積極應對,要在這場關羽和孫權的大戰中儘可能的竊取好處。
秭歸的劉備,同樣也在積極的應對當前的危機。
雖然劉封派人送來的戰報中貌似占了孫權不少的便宜,更是連韓當都被劉封給斬了,但劉備也深知孫權不是個會輕易服軟的,這幾場小範圍的勝利並不能讓孫權懼怕服軟。
想讓孫權服軟,得將孫權打痛!
上回湘水劃界,表麵上是劉備帶兵入公安跟孫權談判,實際上雙方私底下也是打了幾場的。
若非吃了虧,孫權也不可能乖乖的讓出到手的零陵郡,更不可能承認跟劉備借貸兩清。
正如偉人所言: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