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前麵他提出的那些問題之外,李如璋還決定學習帝君,創建內衛。
由他直接管轄。
不過他和帝君創建內衛的初衷不同,帝君是為了掌控朝堂,監察百官對他是否忠心。
而李如璋創建的內衛則不同,
他創立的內衛分為兩部,分彆是內衛軍情司和內衛督察,
軍情司專司軍中刺探軍情,和各地安插間諜,用於作戰需要。
而內衛督察則是監督管理的軍中和各地官員是否清廉奉公。
為此他特意邀請了周澤和李少嚴一同商議。
誰知道他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二人同時反對。
這倒是讓李如璋沒想到。
李少嚴覺得,軍中已有斥候,何必再搞個軍情司出來?
至於督察,都是袍澤弟兄,這樣做,反而會寒了弟兄們的心。
周澤反對的原因則是覺得,朝廷已有禦史台、都察院,也沒必要再折騰。
但是,他們二人都忽略了一些問題,
軍中斥候隻是用於戰前刺探情報和戰時遮蔽戰場。
都是兩軍交戰時才動用的力量,
可若是想要事先獲得大量情報,非間諜不可。
李如璋要成立的軍情司,則是類似於間諜組織更多一些,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何北虜以寡擊眾,卻能屢戰屢勝?
除了士卒精良敢戰之外,和對方善於使用間諜也有關,北虜每次要攻伐一個地方,都是提前便安排人手,刺探這個地方的情報。
等到真正對某個地方用兵的時候,其實早已是對此處了如指掌。
這也是李如璋從當初北虜諜子馮道文身上獲得的啟發。
督察文武官員則是因為,都察院、禦史台這些官員,和地方官員同屬文官,難免有相互串通,沆瀣一氣的可能。
而朝廷和朝廷派下來的這些文官,對武將,極儘苛責壓製,這樣文武有彆,很不公平,甚至說是畸形。
想當初,李如璋他們逃難初來光州的時候,朝廷不就是對周澤和對自家大哥區彆對待。
所以李如璋決定,成立內衛督察的時候,分彆從軍中選拔能識文斷字者。
以及從各地官員中挑選人員,
然後實行文武對調辦案,文官若是犯事,便由軍中派人查證,軍中若有人犯事,案件就由文官來辦理,
本朝不是文武間隙頗深嗎?
那正好利用這一點,這樣就能儘可能保證不會有串聯包庇之嫌。
辦案之時,不論是地方還是軍中,膽敢橫加阻攔者,視為同謀,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