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服飾形式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上衣下裳:這是先秦時期最常見的服飾形式,上身為衣,下身為裳。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係束。
深衣:深衣是一種新型的連體服飾,它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深衣的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胡服: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廣為盛行。胡服的流行,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冠服製度:周代的冠服製度已經相當完善,不同等級的人在不同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服飾。例如,天子在祭祀時需要穿著冕服,諸侯在朝見天子時需要穿著玄端等。
服飾的裝飾:先秦時期的服飾注重裝飾,常常采用刺繡、織錦、彩繪等工藝來裝飾服飾。服飾的裝飾圖案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常常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思想觀念。
先秦時期的服飾形式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製度、文化傳統和審美觀念。這些服飾形式對後世的服飾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冕服製度是一種嚴格且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服飾規範。
一、冕服的組成
1冕冠:
冕冠是冕服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冕板,象征天圓地方。
冕板前後垂掛著一串串玉珠,稱為旒。天子的冕冠通常有十二旒,諸侯根據等級依次遞減。旒的作用一方麵是為了遮擋視線,提醒佩戴者不視非、不視邪,保持莊重;另一方麵也通過旒的數量體現等級差異。
2上衣:
多為黑色,稱為玄衣。一般采用交領右衽的款式,即衣領相交,衣襟向右掩。這種款式在當時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征,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左衽服飾相區彆。
3下裳:
一般為紅色或黃色,稱為纁裳。裳通常是多幅布拚接而成,形狀類似於圍裙,腰間用寬腰帶係束。
二、適用場合
冕服主要用於重大的祭祀、朝會等場合。在這些場合中,天子、諸侯、卿大夫等不同等級的人都要按照規定穿著相應等級的冕服,以顯示其身份地位和對天地、祖先的敬重。
三、等級區分
1天子:天子的冕服最為華麗,十二旒的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繪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種圖案,稱為“十二章紋”;下裳繡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種圖案。這些圖案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如日、月、星辰象征天子的光輝照耀四方;山象征穩重;龍象征變化等。
2諸侯:諸侯的冕服等級低於天子,冕冠的旒數根據其爵位不同而有所減少,一般為九旒或七旒。服飾上的圖案也相對簡化。
3卿大夫:卿大夫的冕服等級更低,旒數更少,圖案也更為簡潔。
總之,先秦時期的冕服製度是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的體現,通過服飾的樣式、顏色、圖案和旒數等方麵的差異,明確區分了不同等級的身份地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
先秦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國服飾及相關記載信息如下:
1冕服
簡介:冕服是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最貴重的一種禮冠和配套的服飾。它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組成,是等級製度和禮儀的重要體現。
相關記載:在眾多先秦古籍中對冕服有提及,比如《周禮》,這是一部詳細記載先秦時期官製和各種典章製度的書籍,其中對冕服的形製、穿著場合、配飾等都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和描述。不過《周禮》並非某一個人所著,而是經過多人長時間的編纂和整理而成。
2深衣
簡介:深衣是一種上下分裁,腰間縫合,上身合體,下裳寬廣,續衽鉤邊的連體服飾。它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上衣下裳服飾樣式,既可以作為常服,也能用作禮服和祭服,深受人們喜愛,並且這種衣裳相連的形式延續了數千年。
相關記載:《禮記》中有關於深衣的一些記載,對其製作的原則、尺寸、穿著規範等方麵進行了闡述。同樣,《禮記》也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等多人編撰而成。
3胡服
簡介:胡服的特點是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袖偏窄,便於活動。這種服飾樣式最初由北方少數民族穿著,後來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逐漸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
相關記載:《史記》中對“胡服騎射”這一事件有詳細的記載,描述了趙武靈王為了增強士兵的戰鬥力,決定學習胡人的服飾和騎射技術,從而進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卓越的史學才華,為後人記錄了這一重要的曆史變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