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十四節氣_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_思兔閱讀 

第2章 二十四節氣(1 / 1)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之後經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其發展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農民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以此來指導農事活動。例如,“驚蟄”就意味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這時人們就知道該開始春耕了。

形式

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等份,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它通過簡潔的名稱來表示,如立春、雨水、驚蟄等。

特點

季節性明顯:反映四季變化。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精準地劃分出春夏秋冬的起始點,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季節交替。

與氣候緊密相連:像雨水、穀雨體現降水情況;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的冷熱程度;白露、寒露、霜降描述了空氣中水汽的凝結和降霜過程。

體現物候現象:驚蟄揭示昆蟲等生物因天氣回暖結束蟄伏;小滿、芒種體現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小滿表示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種則代表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寓意

指導農事:是古代農業社會的“農事指南”。農民依照節氣安排播種、灌溉、收割等農事活動,例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讓農事與自然規律相契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體現自然規律與和諧共生觀念:它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人們遵循節氣變化,感受自然節奏,如在冬至後,白天漸長,黑夜漸短,這種變化讓人領悟到自然的循環規律,提醒人們尊重和順應自然。

文化傳承意義深遠: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諸多傳統節日與節氣有關,如清明祭祖、冬至團聚等習俗,成為維係家庭和社會情感的紐帶,延續民族文化記憶。

1立春

時間:每年公曆2月35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物候現象: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大地開始解凍,蟄伏的蟲類慢慢蘇醒,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在水中遊動但水麵還有未融之冰。

寓意:標誌著春季的開始,人們盼望著萬物複蘇,大地煥發生機。

2雨水

時間:公曆2月1820日。

物候現象: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水獺開始捕魚,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寓意:降水增多,春雨潤澤大地,對農作物生長等自然生態的複蘇十分關鍵。

3驚蟄

時間:公曆3月57日。

物候現象: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桃花盛開,黃鸝啼叫,鷹躲起來而鳩鳥現身。

寓意:春雷乍動,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各種動物開始活躍,也象征著春耕的開始。

4春分

時間:公曆3月2022日。

物候現象: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燕子飛來,開始打雷閃電。

寓意:晝夜平分,此後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也是各種花草樹木蓬勃生長的時候。

5清明

時間:公曆4月46日。

物候現象:桐始華,田鼠化為鵪,虹始見。桐樹開花,田鼠不見了而鵪鶉變多,雨後天空能看見彩虹。

寓意:天氣清澈明朗,草木繁茂。清明節也是傳統節日,人們會掃墓祭祖,緬懷先人。

6穀雨

時間:公曆4月1921日。

物候現象: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浮萍開始生長,布穀鳥振翅鳴叫,戴勝鳥落在桑樹上。

寓意:雨水滋潤大地,穀類作物茁壯成長,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7立夏

時間:公曆5月57日。

物候現象: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螻蟈鳴叫,蚯蚓鑽出地麵,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生長。

寓意:標誌著夏天的開始,此後氣溫升高,農作物生長進入旺季。

8小滿

時間:公曆5月2022日。

物候現象: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苦菜繁茂,喜陰的草類枯萎,麥子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寓意: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象征著一種將滿未滿的狀態。

9芒種

時間:公曆6月57日。

物候現象: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螳螂出現,伯勞鳥開始鳴叫,反舌鳥停止鳴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穿越星際獸世,小雌性她可鹽可甜 影視世界:從在暴雪時分開始 禦獸,我和戰寵殺穿萬族 合歡宗極品鼎爐,開局被聖女俘虜 鬥羅的正確打開方式 穿越後畢瑤與黎淵的仙俠愛戀 自古顏控克病嬌 兵臨城下之大漢再起! 【快穿】萬界餐館經營日常 禦獸:萬象與命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