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歌城。
東平街倚山路吳家巷。
陸輕文這邊。
此刻,正坐在案桌前,用手機搜集人工降雨的資料。
既然是旱災,就不是預測明天、後天、下個月下不下雨的問題了。
因為根本不可能會下雨。
如果你都知道過一段時間會下雨了,那還能叫旱災嗎?
最最多,也隻能說是“很久沒下雨了”而已。
此時,天氣預報是沒有用的。
哪怕你會觀天象,知道明天不下雨,後天不下雨又有何用?
隻有人工降雨,才是解決旱災的唯一破解之法。
天不下雨。
那隻能讓他必須下雨了。
一般而言,人工降雨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雲層中要有足夠的水汽。
這是人工降雨能夠實施的基礎。
不過,這都是落後技術的做法了。
到了2078年時,人類對自然能的操控能力,已經十分發達,很多自然能都可以直接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了。
像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人類基本都對其實現了深度的控製與運用。
特彆是地熱能,早在2025年的時候,很多地質學家就已經開始投入瘋狂的地熱能研究中,隻是外界鮮少了解地質學類的自然研究罷了。
而人工降雨,作為氣象學類的一大重要工程,自然少不了重資投入研究。
從學科大類的角度來考慮,其實氣象學類和地質學類都有共通之處,就是都是解決自然界產生的、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如地震、滑坡、台風、暴雨等。
因此,這兩大學類的事業部門,單位部門,經常會在科研部門之間開展聯合研究,也可以說是學科交叉,由兩邊人馬共享研究資料,交流研究成果。
正因此,在2050年時,地質方麵的科研人員,在研究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土壤時,發現了一種地球上未曾有過的礦物新元素。
這一元素後被命名為月鉍素。
月鉍素外表呈銀白色的粉末狀固體,是金屬礦物的一種衍生物質,可以在水中溶解,常溫常壓下相對穩定。
由於氣象與地質部門的聯動,氣象相關科研人員在了解到這一新元素之後,便對它是否能在氣象學界發揮作用,展開了研究。
研究發現,這一元素,在特定的氣壓條件下,會與水蒸汽結合,形成一片銀白色的雲霧,當它被釋放到大氣中時,這些雲霧迅速聚集並擴散開來,加速空氣中的水汽凝結,使雲層中的水汽含量迅速增加。
而水蒸氣含量達到飽和,就會凝結成水滴,從而形成降雨。
因為這一發現,月鉍素隨後名聲大噪,在媒體上廣為流傳。
而發現這一元素的地質青年科研人員蘇麗劍、及研製出月鉍素人工降雨之法的氣象工程師周青楠,被授予國家級傑出青年科學家獎、首席地質科學家、氣候工程首席科學家、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傑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