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的目光仿若能穿透歲月,聲音愈發高亢,在大堂中回蕩出磅礴的回響:“七年前我所見皆是大明腐朽統治的瘡痍!田賦沉重,百姓一年勞作所得,大半都填了貪官汙吏的私囊”。
“為了那苛捐雜稅,多少家庭妻離子散,老父哭兒,稚子啼母!災害不斷,餓殍遍野,大明的官員卻無視百姓生死,救災糧款被層層克扣,竟成了他們中飽私囊的‘盛宴’”。
“反觀我治下的保寧府!七年裡,我們丈量土地,推行均田,讓耕者有其田,百姓再也不用為繁重的田賦發愁”。
“我們興修水利,新開的水渠灌溉了萬頃良田,從前乾涸荒蕪的土地,如今稻穗飄香,麥浪翻金,孩子們再也不用餓著肚子入睡,家家戶戶都能吃飽穿暖!”。
“以前大明律法形同虛設,權貴犯罪,隻需金銀打點便能逍遙法外,而普通百姓稍有不慎就被枷鎖加身,冤獄遍地”。
“但是在保寧府,我設立新的律法,不論貴賤,一視同仁,公正的裁決讓每一個百姓都相信,正義不會缺席,哪怕是最底層的民眾,也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公平與尊嚴”。
“我們廣開辦學,從前被視作‘睜眼瞎’的農家子弟,如今也能坐在學堂裡誦讀,知識不再被權貴壟斷,每一個孩子都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再看那大明軍隊,兵餉被克扣,士兵饑寒交迫,毫無鬥誌,麵對外敵,一觸即潰,百姓毫無庇護”。
“而我們的軍隊,訓練有素,將士一心,不僅保境安民,還成功拿下四川,為這片土地帶來和平與穩定!”。
秦思源的聲音在大堂中久久回蕩,眾人聽得熱血沸騰,突然,他們聽到一句話,“我做出此等事之後,可稱王否?”。
“大人功勳卓著,解萬民於水火,該當稱王!”蘇明哲率先振臂高呼,那聲音仿若洪鐘,聲嘶力竭中滿是赤誠與狂熱。
喊罷,他雙膝重重跪地,額頭狠狠磕在地麵,發出沉悶聲響,激起一片淡淡的塵埃,仿佛要用這一跪,將自己對秦思源的尊崇與擁護全然表達。
他可是最早追隨秦思源的元老之一,那些艱苦卓絕的過往,他曆曆在目。在外人眼中,保寧府的崛起好似順風順水,一路坦途。
可隻有他們這些一路相隨的人,才知曉其中的艱難險阻,變革一個沿襲千年的製度,談何容易?這絕非單純憑借武力就能達成。
陳舊腐朽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像盤根錯節的老樹紮根在社會的每一處角落,每一次撼動都牽扯著方方麵麵。
每前進一步,都像是在荊棘叢中艱難跋涉,舉步維艱。
好在他們擁有秦思源這樣一位卓越的領航者,如同一座明亮的燈塔,在茫茫波濤中,時刻為他們指引著前行的方向,讓這艘在曆史洪流中闖蕩的巨輪,不至於偏離航道。
眾人先是一愣,緊接著被蘇明哲的情緒點燃,紛紛扯著嗓子高喊:“該當稱王、實至名歸!”。
那聲音彙聚在一起,仿若滾滾驚雷,震得屋瓦都簌簌作響,一旁侍奉的侍者,還有門外值守的親兵,也被這熱烈而狂熱的氛圍感染,不由自主地紛紛跪地,跟著大聲呼喊。
歡呼聲如洶湧的潮水,一波接著一波,遠遠地傳了出去。
外麵的親兵雖不明就裡,但在這激昂情緒的帶動下,也跟著歡呼雀躍,一時間,偌大的府邸人聲鼎沸,仿若一鍋被煮沸的開水,熱鬨非凡。
張倫跪在人群之中,心中暗自長歎,他明白,這一時刻,便是秦思源的正名之時,而且這個名號堂堂正正,站在了道義的製高點,讓人無從反駁。
畢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誰敢質疑?尤其是在保寧府這片發動了百姓力量的土地上。
在這裡,若是有人膽敢說秦思源半句壞話,恐怕不等官府動手,憤怒的百姓就會將其生吞活剝,甚至還會有人主動站出來頂罪,隻為不讓官府為難。
華夏自史冊有記載以來,諸多君王都曾推行過輕徭薄賦、均田等利民政策,可沒有一人能像秦思源這般徹底。
他讓每一個百姓都擁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讓那些在饑餓邊緣掙紮的人們,終於能吃上飽飯,過上安穩日子。
這份恩澤,百姓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感恩戴德。
秦思源靜靜地等了一會兒,待歡呼聲稍稍平息,這才開口說道:“都起來吧,我不過是一時有感而發”。
說完,他目光轉向身旁的書記官,沉穩吩咐道:“你把我要說的話好好潤色一番,之後交給蘇先生”。
蘇明哲立刻拱手領命,態度恭敬而虔誠。
秦思源繼續說道:“蘇先生,官府務必將此事昭告天下,每一個村落都不能落下”。
他神色凝重,目光堅定,“大明是有正統之名的,他從蒙元手中解救了漢族百姓,這一點無可否認,但我們所行之事,同樣正義”。
頓了頓後,提高音量,字字鏗鏘,“大明官員貪腐成風,軍備廢弛,致使外族肆意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我們此舉,正是為了撥亂反正,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屬下遵命!定當讓全四川的百姓都知曉大人的恩澤!”,蘇明哲信誓旦旦地保證,那眼神中滿是堅定與決心,仿佛要將這份使命刻入靈魂。
秦思源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強調:“要讓所有人都清楚,我們為何而做,做了哪些實事,與大明相較,我們做得究竟如何”。
蘇明哲認真地將這些話一一銘記於心,態度謙卑而專注,其餘眾人也都默默點頭,對秦思源的話語深表認同。
張倫心中再次泛起一陣波瀾,他清楚地知道,大明氣數已儘。
他太了解大明如今的狀況了,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痛苦不堪。單看大明內部起義不斷,烽火連天,外部又有強敵虎視眈眈,便能知曉這個朝廷已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
整個社會積弊已久,病入膏肓,難以挽救。大多數有識之士其實心裡都明白,改朝換代已是大勢所趨,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無人能夠阻擋。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