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若是國家遭遇災害或是政務出現失誤,政務院的總理大臣以及一眾高官便要承擔起相應責任,再也不會出現那種皇帝下罪己詔的情況。
從現在起,出了問題,文官們就得自行麵對和解決,你要是沒有乾好,那麼問責機製就來了。
而第二條規定同樣意義非凡,確定國王擁有冊封貴族的權力,這無疑是掌控國家上層精英的關鍵手段,能讓最核心的社會階層緊密團結在自己周圍。
掌握正規軍的指揮權,則是從軍部和政務院手中奪走了至關重要的軍權,確保了國家軍事力量的絕對掌控。
還有王家科學院,這更是重中之重,科學院分為軍工和民用兩大部分,軍工部分不僅能進行前沿的軍事研發,還擁有自己的軍工廠,可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實際戰鬥力。
民用部分則致力於新產品的研製,通過招商將成果轉化為財富,再用這些財富反哺軍隊建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體係。
關於正規軍和王家科學院的歸屬問題,並非一帆風順,此前,也有人提出過不同意見,試圖對秦思源的決策進行製衡。
然而,秦思源態度強硬,堅決否決了所有反對聲音,那些提意見的人見他如此決絕,也隻能無奈作罷。
畢竟,這兩個部門都是秦思源一手創建,他在其中根基深厚,彆人根本難以插手。
而且,他還掌控著冊封貴族的大權,在名利和前途的雙重誘惑下,兩個部門的人員自然緊密圍繞在他身邊,不會與提意見者附和。
陸長夫稍作停頓,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第三條,確定本國貴族的地位,以及他們的冊封條件、行為規範,大家可以看看你們麵前的貴族守則”。
這本貴族守則凝聚著秦思源的心血,是他親自擬訂的,和冊封條件一起經過多方商議、反複權衡得出的結果,已相當完善。
當然,隨著國家的發展,後續若發現不足之處,也可隨時進行修改完善,那就是立法局的事情了,隻要大家能接受就行。
貴族,作為夏國最上層的特權階層,秦思源在賦予他們崇高地位的同時,也製定了諸多嚴格的限製措施。
簡而言之,就是杜絕無能之輩和道德敗壞者混入其中,一旦有貴族違反規定,專門管理貴族事務的貴族院將會予以懲罰。
若是觸犯律法,貴族院還會聯合監察院、法院共同進行審判,一旦三方聯手,就是秦思源也不好強硬的保他下來。
這一係列舉措,旨在構建一個公正、有序、高效的國家治理體係,為夏國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當那一條決議通過後,會議的議程馬不停蹄地轉向了一項重大的體製變革——改組官府為政務院。
這可不是一場簡單的更名換姓,而是一次關乎國家權力架構重塑的關鍵舉措。
新成立的政務院,宛如國家行政機器的核心樞紐,其頭頭被尊稱為總理大臣,麾下配備兩名副手,協助總理大臣處理繁雜的事務。
同時,政務院下轄七個部級單位,猶如七顆緊密咬合的齒輪,共同推動著國家行政事務的運轉。
這七個部級單位分彆是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農業部、外交部。如此架構,乍看之下與大明的體製有著幾分相似,卻又在細微之處彰顯出時代的革新與進取。
其中,新增設的農業部,承載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致力於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規模化,為國家的糧食安全築牢根基。
而外交部的誕生,則標誌著夏國開始重視對外交往,拓展國家的利益空間,將這件事情提升了高度。
各部門的職能雖與大明時期有諸多相通之處,但兵部的獨立,無疑是此次體製變革中的一大亮點。
兵部獨立後,搖身一變成為軍事委員會,肩負起兩項至關重要的使命。
其一,掌控全國正規軍的指揮大權,正規軍的調動、裝備,這些雖然權力雖然都在秦思源手裡,但是這麼多將軍需要安置。
他也隻能把他們安置在這裡,隻不過這些人都是忠於他的,而且是貴族,不會脫離他的掌控,再說還有裝備、錢糧卡脖子。
火器可不同於冷兵器,冷兵器是有人有武器就行,但火器要是沒有彈藥,那就是一根燒火棍。
其二,負責管理地方守備營和團練等軍事相關事務,這便不可避免地需要與政務院展開溝通協作。
為了規範雙方的權力運行與職責邊界,一係列詳儘的法規應運而生,如同精密的榫卯結構,將軍事與行政的關係緊密而有序地銜接起來。
如此一來,政務院、軍事委員會、貴族院三方勢力,在國家的權力版圖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微妙格局。
三方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製衡又相互協作。
夏國的貴族來源廣泛,文官若立下卓越功勳,同樣有機會獲封爵位,躋身貴族之列,這使得貴族階層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然而,論及權力的大小,政務院在三者之中暫居首位,其行政權力覆蓋國家的方方麵麵,是國家日常運轉的主要推動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方勢力雖各有側重,卻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
秦思源巧妙地抓住了貴族院這一關鍵勢力,同時對軍事委員會也掌控了半壁江山,憑借這一布局,已然在國家權力的棋局中穩占上風,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政務院,秦思源並非放任自流,而是巧妙運用律法這一有力武器,將政務院的運行牢牢限定在法治的軌道之上。
監察院和法院,作為國家法治體係的重要支柱,雖處於半獨立狀態,由政務院與其他勢力共同監管,但這恰恰確保了權力的製衡與監督,使得政務院也難以脫離掌控。
在實際運行中,政務院雖是獨立運作,但國家大事的決策也絕非一言堂。
每逢重大事務,各方勢力都需要齊聚一堂,共同商議,充分權衡利弊。
而且,一定級彆的官員任免,仍需經過秦思源這位國王的首肯,這一關鍵權力的把控,如同定海神針,確保了國王在國家權力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