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緯的敕旨頒布,魏延竟居首功,獲得躍遷式的提拔和加封,這令在場諸人皆十分費解,魏延更是惶恐無地,懇求劉緯收回成命!
魏延此人,確有功利之心,他也盼望著能追隨劉緯,建功立業,為千秋史冊所載,流芳百世!換句話說,升官魏延當然高興,可這麼個升法,令他底氣不足,感覺十分心虛!
正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根基不穩,即便身居高位,也不穩固,容易跌落下來,粉身碎骨!這個道理,魏延豈能不懂?況且,這樣的重用和拔擢,也不符合官場慣例,驟然獲得此封,今後他與益州同僚們還如何相處?大家對他的態度,會不會有所變化?甚至於孤立他?
魏延從根上算,乃是荊州降將,與益州本土臣將截然不同,卻得劉緯如此重用,那些追隨劉緯多年的功勳舊部,心裡肯定不舒服!將來……魏延一想這樣的前景,便覺得心裡沒底!
因此,魏延豈敢領命?他的推辭,不是謙虛,而是真心不敢!
“文長勿疑,寡人乃寄望君於後事哉!”劉緯見魏延如此懇切,在王座上微微一笑,並不打算收回成命,反而這樣解釋道!
這裡的後事,說的可不是人死之後的喪事,而是指將來的事。劉緯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是對魏延的將來寄予厚望!
“王上……何以用延?可擔此重任?”雖然劉緯這樣說,可魏延還是心裡沒底,遲疑著問道。
“寡人欲合漢東三郡為上庸一郡,命汝為太守,總轄軍政民務者也!”劉緯麵目慈祥,解答了魏延的疑問。
原來如此,劉緯是想令魏延駐防漢東三郡!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容有失,因為此地是由漢中向東,進軍荊襄和南陽一帶的唯一通路!
南陽的宛城,距離許都和洛陽都非常近,宛城若失,則中原震動!而由漢東三郡出兵攻打宛城,也是最近和唯一的途徑!換句話說,保有漢東三郡,劉緯北伐中原,便可以多一個選擇!
諸葛亮隆中對曾經有言:……待天下有變,則遣一上將統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能看到,諸葛亮謀劃的北伐,原本是兩路出擊,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首尾難顧,效果肯定比僅一路由秦嶺攻關中要強得多,可令曹魏防不勝防!
可是,因為蜀漢後來丟失了荊州,連漢東三郡也投降了曹魏,這個謀劃便落了空!無奈,諸葛亮屢次北伐,皆由秦嶺狹窄險峻山道而過,路途艱險,糧草轉運困難,導致屢屢失敗!
這些在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實,劉緯作為穿越者又怎能不知其理?他是想將戰略重點轉移到北伐上來,目前也是真的不想占據荊州,可漢東三郡他不能不要!
隻要能穩固占據漢東三郡,退可作為屏障,拱衛漢中門戶,進可直擊宛城,甚至許昌、洛陽,威逼中原,這樣的戰略要地,必然需要一名有勇有謀,可獨當一麵的帥才來統轄駐守才行!
可劉緯為什麼偏偏看中了魏延呢?要知道,他歸附不久,忠心與否,實難確定啊!劉緯就不怕魏延如同當年孟達一樣,說投降就投降了?那漢東三郡不就丟失了嗎?
受傳統戲曲和演義影響,人們對魏延誤解頗深,所謂其腦後有反骨一說,更是無稽之談!實際上,劉備對魏延是非常信任的,既信任他的才能,也信任他的忠誠!否則,當初劉備就不會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駐守如此重地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魏延以謀反叛國之罪被殺,也是一樁冤案,其實是長史楊儀與薑維一起,算計了魏延!當然,這裡麵有沒有諸葛亮的遺命或謀劃,不得而知,但很明顯魏延是被冤枉的!
根據各種史料推測,當時的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隻是因為與楊儀不和,不滿由他料理所有後事,更是不願意葬送大好局麵,為諸葛亮之死,使北伐再度中途而廢!
諸葛亮是在哪裡去世的?五丈原!五丈原在哪裡?褒斜道北口,大散關以東,渭水南岸,與關中重地郿縣隔水相望!而郿縣以東,百裡之外,便是長安!
沒想到吧?蜀軍的最後一次北伐,已經越過秦嶺,臨近關中腹地!也就是說,就差最後一口氣,若繼續堅持,成功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當然,也不是說就肯定能攻克長安,但機會就在眼前,試一試總是應該的吧!
魏延當時就是這麼想的,他素來受諸葛亮的排擠和壓製,鬱鬱不得誌,當然不想因為“一人之逝,而廢大計”,而楊儀和薑維領受諸葛亮遺命,決定撤軍,魏延不乾了!
於是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造反,發生了矛盾,魏延引兵去追楊儀,卻最終大意被馬岱所斬,夷其三族!
從魏延的舉動來看,首先他肯定不是叛國。若是叛國,魏延完全可以就近率軍北進,投降曹魏,乾嘛要去追楊儀呢?而且,此舉也絕非謀反,魏延手裡才多少兵馬,怎麼謀反,除非他是瘋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