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伐,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其中所上演的無數兵法詭詐,奇謀妙計,英雄血淚,榮耀遺憾等精彩情節,為世人熟知和傳頌,幾乎家喻戶曉!
所以談到出漢中,過秦嶺,進攻關中地區的戰略,恐怕很多人都會人為,劉緯不妨就效仿諸葛武侯故事,北出祁山,先攻取隴西,再揮師向東,襲取長安,不就行了?
沒那麼簡單!因為曆史的本來麵貌已經被改得麵目全非,所以劉緯所麵對的形勢,與諸葛亮大不相同!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而劉緯的這次北伐,卻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足足提前了十七年之多!
建安十六年的隴西地區,並不在曹操的控製範圍內,而是馬騰、韓遂等西涼諸侯的勢力範圍,劉緯若率領大軍北出祁山,首先要麵對的不是曹操,而是馬騰韓遂,還有勇悍的羌人騎兵!
劉緯目前的大戰略原則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剪除國賊,匡扶漢室!為了儘早實現這個目標,劉緯輕易不會與其他人為敵,而是儘量拉攏和聯合一切力量,共同對付曹操!
因此,馬騰韓遂等西涼割據勢力,還有羌人,不是劉緯的敵人,而是可以引為助力的朋友才對,若北出祁山,奔人家的地盤去了,是要打誰?打曹操,還是打馬騰和韓遂啊!
也許有人會說,這事簡單啊,既然是朋友,那麼劉緯完全可以在北伐之前許以重利,爭取和拉攏馬騰韓遂,並約定一同出兵,攻取長安!或者劉緯也可以率兵借道隴西,由更好走的路徑,進攻曹操控製的關中地區,豈不是事半功倍?
其實,您能想到的,劉緯也能想到!況且,就算劉緯一時疏忽,沒有想到這個用兵方略,他所組建的參謀本部也不是吃乾飯的,豈能忽視了這個可能性呢!
自從龐德公突然離世,參謀本部便一直由蔡瑁這位參謀次長牽頭,逐漸開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經過幾年發展,參謀本部已集情報、指揮、後勤、練兵等多功能於一身,幾乎取代了漢國兵部,成為重要的軍事中樞機構!
提到蔡瑁,總給人一種膽小怯弱,無能昏庸的感覺,進而由他所領頭的參謀本部,也是讓人覺得有點不放心,他們……能靠得住嗎?
嗬嗬,其實曆史上真實的蔡瑁並非如此不堪,他還是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尤其在統帥水軍方麵!
更何況,我們也講過,參謀本部發揚軍事民主化,由集體智慧決策,換句話說,這裡不是蔡瑁個人的一言堂,他就算能力有所欠缺,也並不會影響整個部門的團隊合力!
就在劉緯提出了北伐中原的構想後,參謀本部便緊急召開軍事會議,集中各路情報,分析彙總,製定用兵方略,並進行了通宵達旦的討論和研究!
在這次會議上,便有人提出聯合馬騰韓遂共同舉兵的方略,但最後卻沒能獲得多數人的讚同,被否決了!這太奇怪了,如此看似合理而高效的用兵方略,怎麼會沒通過表決呢?是參謀本部犯了錯誤?
還真不是!這個用兵方略一經提出,會議便很快展開討論,可是彙集了各路情報和戰略分析之後,大家發現,馬騰和韓遂,還有羌人這些所謂的朋友,其實都不夠朋友,根本指望不上!
還記得嗎?劉緯擊退曹操,占據漢中是在建安八年,當時的他雖然大獲全勝,卻也是冒險和僥幸而得,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罷了!蜀中和漢中曆經大亂,極度空虛,荊州劉表趁機占領了漢東三郡,而西涼韓遂也乘機占據了武都郡!
後來,劉緯用計,先與馬騰結盟,逼得韓遂主動求和,兩家經過談判協商,這才平分了武都郡,並換來了和平通商的局麵,到現在,已經是第八個年頭了!
這八年間,劉緯與韓遂井水不犯河水,從沒有發生過戰爭和摩擦,還友好通商,互惠互利,看似相處得還算融洽,不知道的,真以為兩家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呢!
可實際上呢?通商是劉緯以和平方式,擴大影響力,並滲透情報人員到對方領地的重要方式,更是他謀取暴利,獲得所需的有效手段!換句話說,這叫水煮青蛙,實際上也是計謀之一!
一開始,韓遂由兩家的通商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私人財富越攢越多,他自然非常高興,那一段時間,也是劉緯與韓遂兩家相處的蜜月期!
可是西涼地區,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隻有金銀、礦產、駿馬和糧食,而蜀中所販賣到西涼地區的,都是手工業製成品,商品附加價值高,如此形成的貿易逆差,慢慢地讓韓遂有些緩過味來了!
韓遂雖然不懂什麼經濟學,但他發現隨著通商的不斷深化,自己領地內的大量財富迅速流失,都被蜀中商人賺走了,他頓時有種坐在火爐上烤的感覺,深知再這樣下去,自己會被劉緯掏空,不戰自敗!
由此,韓遂違背了兩家之前的約定,突然下令,對礦產和馬匹的販賣,征收重稅,並嚴加管理,沒有他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將這些東西,賣給蜀地商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