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尋求具有高明見識的人才來輔佐,將軍才能穩固江東。”
孫權說:
“先兄臨終時曾言:內政托付張子布(張昭),外務全賴公瑾。”
周瑜答道:
“張子布是一位賢明通達的人,足以擔任重任。”
“瑜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托付之重,因此願意推薦一人,輔助將軍。”
孫權問他推薦何人,周瑜答道:
“此人姓魯,名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
“他胸懷韜略,滿腹機謀。早年喪父,侍奉母親至孝。”
“他家非常富有,常常散財救濟貧苦之人。”
“我任居巢長時,曾率領幾百人路過臨淮,因缺糧,聽說魯肅家有兩倉米,每倉三千斛,於是向他求助。”
“他立即指著其中一倉米贈與我們,其慷慨如此。”
“此人平生喜好擊劍騎射,寓居曲阿。”
“他祖母去世後,回到東城安葬。”
“其友劉子揚曾邀他前往巢湖投靠鄭寶,他尚在猶豫未決。”
“現主公應當儘快召見此人。”
孫權聽後大喜,即命周瑜前往邀請。
周瑜奉命前去拜訪魯肅,禮節完畢後,詳細說明孫權仰慕他的意願。
魯肅說道:
“最近劉子揚約我前往巢湖,我正打算應邀前去。”
周瑜答道:
“從前馬援曾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不隻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
“如今孫將軍親近賢才,禮遇士人,廣納奇才異士,這在世上非常罕見。”
“您不必再考慮其他,隻需隨我一同投奔東吳就行。”
魯肅聽後采納了他的建議,於是與周瑜同行,去見孫權。
孫權對魯肅十分敬重,與他談論至深夜,終日不倦。
一日,眾官散去,孫權留下魯肅共飲,晚上二人同榻而臥。
半夜,孫權問魯肅:
“如今漢室傾頹,四方動亂。”
“我繼承父兄的基業,想要成就像桓公、文王那樣的功業,你有什麼教我的嗎?”
魯肅回答:
“當年漢高祖想尊奉義帝卻未能如願,是因為項羽在中間作梗。”
“如今的曹操可比作項羽,將軍又如何能成就桓公、文王的事業呢?”
“我私下推測,漢室難以複興,曹操也難以迅速除去。”
“為將軍計,隻有據守江東,與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靜觀時機而動。”
“現在正值北方多事之秋,您可先剿滅黃祖,再進攻劉表,直至控製長江流域,然後穩守此地,再建立帝王基業以謀劃天下。”
“這就是漢高祖的開國之道。”
孫權聽後十分高興,披衣起身向魯肅致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