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李明)剛剛成功收複了荊襄六郡,卻沒想到南宋內部又爆發了一場叛亂。這場叛亂發生在洞庭湖地區,由一個名叫鐘相的人領導。他率領附近的農民起義,反抗南宋政府的統治。由於該地區曾遭受金兵的洗劫,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許多地方紛紛響應鐘相的號召,迅速集結起十幾萬人的軍隊。他們先後攻占了19個縣,勢力逐漸壯大。
南宋朝廷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派遣將領前去鎮壓。然而,麵對如此龐大的農民起義軍,將領們意識到單純依靠武力可能並非明智之舉。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采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首先,他們精心挑選了幾名可靠的人,並派他們潛入敵軍內部。這些人偽裝成普通士兵或百姓,與起義軍建立聯係並獲取信任。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利用巧妙的計劃抓住了鐘相父子。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當場將鐘相父子斬殺。
鐘相死後,那名完成任務的人帶著他的首級前往朝廷複命。這個消息讓南宋朝廷鬆了一口氣,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係列問題和爭議。對於如何處理這場叛亂以及是否應該對起義軍采取更嚴厲的措施,朝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官員主張嚴懲叛亂者,以警示其他人;而另一些則認為應該采取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引起更大的社會動蕩。最終,南宋朝廷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決策,試圖通過招安等方式來平息這場叛亂。但這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反而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
然而,儘管農民軍的首領鐘相被殺,但起義並未因此結束。不久後,楊幺等再次集結兵力,占領了洞庭湖區,並采用獨特的"陸耕水戰"體製,繼續與南宋朝廷展開激烈對抗。宋廷將他們視為"心腹之患",曾多次派遣使者招安,同時也派兵征討,但都以失敗告終。
麵對這些反複無常且難以馴服的賊寇,趙構感到非常頭痛。於是,在紹興五年二月,他決定任命宰相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嶽飛(李明)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製置使,率領約五萬軍隊前往洞庭湖地區鎮壓叛亂。
嶽飛(李明)接到朝廷的命令後,於三月從池州出發,四月便抵達潭州。
嶽飛(李明)看著眼前混亂無序、各自為戰的賊軍,心中暗自思忖:這樣的敵人雖然數量眾多,但缺乏統一指揮和組織紀律,如果能采取招安策略,或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殺戮。於是他決定先嘗試招安這些賊軍,儘量減少戰爭帶來的傷亡。
首先,嶽飛(李明)選擇了楊麼部將黃佐作為招安對象。當黃佐得知嶽飛親自前來時,心中既害怕又興奮。他深知嶽飛(李明)威名遠揚,戰鬥力極強;同時也明白如果能夠得到嶽飛(李明)的招安,自己和部下們便可免去一死。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黃佐毅然決定率領手下全部氏族向嶽飛(李明)投降。
嶽飛(李明)對黃佐的投降感到滿意,並給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和重用。隨後,嶽飛(李明)派黃佐返回湖中,利用他在賊軍中的影響力,說服更多的楊麼部眾投降。其他賊軍聽聞嶽飛(李明)有意招安,紛紛表示願意歸順,先後有兩千三百多人主動投降。
四月,嶽飛(李明)一方麵繼續積極推行招安政策,另一方麵趁機攻打賊軍的外圍營寨。首先,他命令黃佐進攻周倫的水寨。周倫無法抵擋黃佐的攻擊,最終戰敗逃走。他的部卒中有許多人被殺或墜入湖中,寨中的糧食船隻也被儘數燒毀。接著,嶽飛(李明)派遣曾多次被楊麼擊敗的任士安出戰誘敵,企圖引出更多的賊軍。而嶽飛(李明)早就在那裡設下了伏兵,就等著士安精疲力儘的時候。當士安的軍隊疲憊不堪之時,賊兵肯定會趁虛而入,而這時嶽飛(李明)的伏兵突然殺出來,從四麵八方圍攻他們,打得士安措手不及,最終獲得了大勝。
時間來到五月份,南宋朝廷命令張浚返回朝中,他覺得楊麼的水寨很難攻破,但嶽飛(李明)卻信誓旦旦地對張浚說:“隻要把從潭州到洞庭湖的來回行程時間扣除掉,我一定能在八天之內將所有囚犯帶到都督的庭院裡!”
嶽飛(李明)到達鼎州後,首先派遣已經投降的楊華為內應潛入楊麼的下屬寨中,試圖誘降義軍。與此同時,他還設置了寨壘和戰艦,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威脅。
六月初二這一天,黃佐奉嶽飛(李明)的命令,帶著嶽飛(李明)的機密官黃縱一同前往楊欽的營寨招降。楊欽聽說嶽飛已經到了寨外,根本不敢與他交戰,於是楊欽率領著整個寨子一萬多人(其中有三千多戰士),乘坐數百艘船,向嶽飛(李明)投降。嶽飛(李明)欣喜若狂,立刻向朝廷報告並請求給予賞賜。後來楊欽又為嶽飛(李明)勸降了全琮、劉詵等部。這使得楊麼軍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然而,楊麼和夏誠依舊頑強地堅守著他們的寨子。嶽飛(李明)非常清楚湖區地形複雜多變,難以捉摸,並且他們的舟師在水戰能力上遠遠不及楊麼的車船。麵對這一困境,嶽飛(李明)果斷做出決策:首先派遣士兵打開堰閘放水,放出大量木筏阻塞湖中各個港口,同時在湖麵撒下大片青草,以乾擾楊麼的車船行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