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不要說兩個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個朝代皇位更迭,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動。可是在五代就有這麼一位官場不倒翁,曆經四個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有人罵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讚他一心為民。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這個人叫做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他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經代表後晉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關係,一共做了十一個皇帝的臣子。
後人很多痛罵馮道是小人,一味苟全而活,沒有羞恥之心。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罵他為“奸臣之尤”。宋元時期的胡三省稱其雖然“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朝通俗小說家蔡東藩,一個落魄書生更是怒斥“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
其實,曆史上的馮道,雖然八麵玲瓏,遊走於曆朝的帝王之中,卻是典型的道德君子。他愛護百姓,憐惜蒼生,不貪享樂。至於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莊宗,一個就知道聽戲唱戲卡拉ok的皇帝,忠於他?那你得會唱戲。唐明宗好點,馮道也沒有不忠於他啊。到李從厚,太短了,做皇帝才個把月時間。馮道跟李從厚還沒樹立感情呢。後麵李從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個唐明宗半子,一個唐明宗義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皇族家務事,馮道管他乾什麼,誰做不都是你們自已人?而當耶律德光滅掉後晉,占領汴梁,蹂躪中原時,已外放做官的馮道主動進京。可他絕不是來爭官做的,說不定耶律德光還會抓他回遼國(石敬瑭賣國求榮時,馮道出使契丹,誰知道一去就被耶律德光留住了。後來馮道裝可憐,將耶律德光的賞賜全買了炭。德光奇怪:你有收集炭的喜好嗎?馮道流淚:我不習慣北方冷天氣,隻好多存些炭,免得凍死了。耶律德光於心不忍才放馮道回國)。馮道此次進京,隻是在儘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馮道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雖自幼家貧,但他卻能安貧樂道。因為他擅長寫文章,所以在天佑年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辟為掾屬。馮道一腔熱血,滿腦子壯誌,他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所以非常想當魏征。乾化元年,劉守光決定攻打定州,問屬下的意見。馮道勸他三思而後行,結果被劉守光下了大獄,劉守光兵敗後,揚言幾天之後就送馮道上路,讓他到陰曹地府去侍候偉大的天可汗。
馮道沉默了,既然劉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讓劉守光殺死或者從今往後言聽計從就是忠臣嗎?換個主子不行嗎?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於是馮道逃到太原投奔了晉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後唐,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後唐滅後梁後,馮道又被提拔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史稱馮道“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後梁時,住在茅草房裡,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儘心。
馮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半夜聽到消息,連衣服也不穿就走。馮道的確是個孝子。
當他為父親守孝時,農田大饑荒,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並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裡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當時契丹聽說了馮道的事跡,甚至想把他擄到契丹做官。因為有邊將守護,契丹才沒有得逞。
馮道喪期滿後,被朝廷拜為翰林學士,讓他到洛陽赴任。恰逢此時,李嗣源被叛軍擁立為帝。馮道不顧好友勸阻,毅然決然的前往洛陽。莊宗死後,李嗣源繼位,即後唐明宗。明宗先是拜他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次年又任命他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馮道在任期間,提拔天下寒士子弟,對於浮躁的世人一律棄用。
明宗年間,中原曾一度相對安定,糧食獲得豐收。一次明宗問他:“天下雖熟(農業大豐收),百姓得濟(渡過難關)否?”
馮道回答:“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往往被曆來的聖君賢相所忽視。
他曾向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秋穀,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