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太宗自幼卓爾不群,與其他小孩遊戲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從他。長大後,高高鼻梁有真龍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莊重威嚴的樣子。天性喜歡學習,他父親宣祖統兵淮南,攻破州縣,財物全不取,隻是搜求古書給太宗,並且經常告誡、勉勵他,太宗因此學問精深,多才多藝。
後周時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趙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太祖親征澤州、潞州,太宗以大內點檢的身份留守東京,不久領任泰寧軍節度使。太祖親征李重進,太宗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使開封尹的職權,又加官兼中書令。太祖親征太原,太宗改為東都留守,另外賜給他府第,門前可列儀仗,封為晉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趙匡胤死後,留下皇後宋氏,宋氏的出身相當顯赫,生母是後漢的永寧公主,父親是左衛大將軍宋偓,宋氏從小便知書達理,進退有度,因為無後;宋氏對於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頗為照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後去世。按照國家禮製,前朝皇後去世,應該舉行盛大葬禮。然而,當朝皇帝宋太宗不僅不為皇嫂“成服”,即穿戴喪服,還不許群臣“臨喪”,到現場吊唁,沒有即時安葬宋皇後,讓其入土為安,而是將其靈柩寄存在開封普濟寺的“佛舍”,甚至拒絕讓宋皇後的神主“祔廟”,即將宋皇後的靈牌放入祖廟;有關部門為宋皇後上諡號“孝章皇後”,宋太宗卻因為宋皇後在開寶元年入宮,改“賜”為“開寶皇後”,否定了“孝章”這樣的“美諡”。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們的非議,翰林學士王禹偁對客人說:“宋皇後曾經母儀天下,應該遵用舊禮。”宋太宗得知後,給王禹偁定了“謗訕”之罪,將他趕出朝堂,貶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又像他的父親一樣暴病而亡,時年二十三歲。趙光義顯然脫不了乾係。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的種種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趙光義的上台是頗不光彩的。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趙光義必須尋求一個繼統合法的法律依據,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據宋史記載,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藥不離左右。病情加重時,召丞相趙普來聽取遺命。杜氏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嗚咽著不能回答。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氏說:“不是這樣的,隻是由於周世宗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的皇帝,天下還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光義,光義再傳給三弟廷美,最後由廷美傳回給你的長子德昭。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這是國家的福氣啊!”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敢不從命。”杜氏對趙普說:“你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裡,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趙匡胤就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聽起來有理,事實上狗屁不通!為什麼呢?
一是柴榮英年早逝,死時38歲,孩子7歲。杜太後說這話時宋太祖隻有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趙德昭已經十多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杜太後憑什麼認為趙匡胤早死,幼子繼位會重蹈柴榮的覆轍呢?黃泉路上無老少,弟弟、兒子比哥哥、父親先死都有可能,三十五歲時就寫下誓書傳位給弟弟豈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遺詔,杜太後選定了儲君,趙匡胤生前為何不公布?及早立儲不是更能讓天下安定嗎?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後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違背杜太後的命令,最後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那麼,他就應該特彆照顧知道這個“秘密”的人趙普。要麼特彆重用,要麼殺人滅口。他為何兩者都不選擇,而是因為趙普貪賄,隻把他罷相呢?他不怕罷相後趙普隨便亂說嗎?
三是既然杜太後有這個“傳約”,趙匡胤去世後,趙普當時為什麼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讓趙光義名正言順地坐穩天下?為什麼要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當皇帝五年後才拿出來。而那時候,趙匡胤的兒子及弟弟先後去世,趙光義正遭遇天下人私議。如果當時就拿出來,這樣的私議不就不存在了嗎?
趙普拿出“金匱之盟”的時候,他在政治鬥爭中正被政敵盧多遜死死壓製,幾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於是他找到趙光義,說:“其實當年你媽留下過遺囑,就是要你哥把皇位傳給你。我有件東西可以證明這一點。”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於沒有繼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如果真有,趙普五年後才說,豈不是找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