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年3月,河南大地已如焦土,半年未落一滴雨水。禍不單行,大旱後的蝗災並沒有放過這群貧苦的百姓。餓殍遍野,流民塞道,身無完衣,以致茹木食草充饑。但即便是這般景象,為生存而掙紮的百姓們依舊要向官僚們交重稅。王安石要求變法的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政策,被一群歪嘴和尚念成了平民身上的枷鎖。心係百姓的鄭俠心如火煉。
這位因王安石提拔重用而走上仕途的人,最終成為終結他恩人政治生涯的第一個轉折點。
嘉佑四年(1059年),鄭俠的父親任江寧酒稅監。由於父親官卑職小,鄭俠的弟妹又多,家庭生活十分清貧。鄭俠的唯一出路就是矢誌攻讀苦學成名。當時王安石為江寧知府,聞其才華出眾,對他十分重視。不但邀請他相見,還給予嘉勉慰藉,勉勵他成為國士良材。
不久王安石委托門人楊驥去看望鄭俠,當時正值大雪,楊鄭二人開懷痛飲,最後鄭俠即興題詩一首:
濃雪暴寒齋,
寒齋豈怕哉?
漏隨書卷儘,
春逐酒瓶開。
一酌招孔孟,
再斟留賜回。
醺酣入詩句,
同上玉樓台。
當王安石看到楊驥帶回來的這首詩時,立馬意識到這個叫鄭俠的毛頭小子不是一般人,將來必定高中,還發出了“真好學也!”的感慨。
有了這次互動,王安石和鄭俠的交往開始頻繁起來,鄭俠甚至成了王安石的門生,跟隨他學習。王安石被彼時尚且名不見經傳的鄭俠的學識和思想所驚豔,而鄭俠則被這位已經名動天下的先生所折服,說二人互為知己並不過分。
治平四年,鄭俠在27歲時高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視,擔任參知政事(即宰相),實行變法。他立即提升鄭俠為光州司法參軍,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凡是光州的所有疑案,一經鄭俠審訊清楚上報,王安石立即按照鄭俠的要求給予批複,鄭俠感激地把王安石當作知己,一心要竭智儘忠為國為民。
熙寧五年,鄭俠任期屆滿,入京述職時拜見王安石。當時朝廷頒布用考試新法的辦法選舉人才,考中者可以越級升為京官。鄭俠目睹新法的弊端,不同意施行新法,就以不熟悉新法為借口婉辭拒絕。他曾多次謁見王安石,直陳青莆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施行過程中給人民造成的弊端,王安石沒有回答。鄭俠離開後就不再去見他,但是依然屢次寄書給王安石,陳述新法給人民造成的危害,希望他改弦更張。但“安石不可諫”。
其實王安石讓鄭俠考試新法本是好意,並無私心,可是在性格耿直的鄭俠看來便不是這麼回事了。他在給王安石的信裡寫道:“俠自浮光入京,本求一席地,執經丞相門下。不意丞相一旦當路,發言無非以官爵為先,所以待士之來者,如此而已。”也就是說王安石讀書隻是為了做官。
話說到這份上,言外之意溢於言表,鄭俠認為自己錯看了王安石,而誠心要重用鄭俠的王安石聽到這話,恐怕心也涼了半截。
於是鄭俠將他所見到的人間煉獄用畫筆描繪下來,便是《流民圖》,附在奏疏裡上報上級,但是被拒絕。絕望之下,鄭俠冒著欺君之罪,假稱軍情緊急,拍馬直遞銀台司越級上報。“銀台司,掌受天下奏狀案牘,抄錄其目進禦”。
神宗正在懷憂,忽由銀台司呈上急奏,當即披閱。在奏折裡鄭俠這樣寫道:
竊聞南征北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山川之形,為圖來獻,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妻鬻子,斬桑壞舍,遑遑不給之狀上聞者。臣僅以逐日所見繪成一圖,但經眼目已可涕泣,而況有甚於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斬臣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在那個沒有照片的時代,繪畫成為深宮中皇帝唯一了解世界的途徑。隻是這一次,在群臣一片皇帝英明、歌舞升平、天下太平的頌揚中,鄭俠帶來了一副已如焦土地獄般的“王土”,那平民百姓的饑饉與哀嚎,在垂拱殿中回響。
神宗趙頊決不能簡單地歸於昏君之列,他登基時隻有19歲,而他所麵對的宋王朝已顯出沉沉暮氣,內憂外患,官僚臃腫,軍費開支與遼夏的年年歲幣,令北宋難以為繼,壓力轉嫁之下,農民也因徭役屢屢加重而揭竿而起。擺在這個青年麵前的,唯有改革一途。
於是宋神宗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敢拿祖宗之法開刀的皇帝。“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惜我們回望曆史,大多數的改革是注定要失敗的。
28歲的宋神宗人近中年,望著這份奏疏反複觀圖,但見圖中繪著統是流民慘狀,有的號寒,有的啼饑,有的嚼草根,有的茹木實,有的賣兒,有的鬻女,有的支撐不住已經奄斃道旁;另有一班悍吏尚且怒目相視,狀甚凶暴。神宗瞧了這幅又瞧那幅,反複諦視,禁不住悲慘起來;當下長歎數聲袖圖入內,是夜輾轉籲嗟竟不成寐。次日,神宗大赦天下,命地方開倉賑災,青苗、免役、方田、保甲並行罷免。共計有十八事,並下罪己詔向天下責難自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