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風從江麵吹進小禮堂,白板上還留著昨天的三行:先紅點,後綠線;先證據,後敘事;先邊界,後速度。
秘書推門而入:“吏部兩位處級乾部,按聯絡單說是‘例行調研’,已到實戰基地門口。”李一凡點頭,隻叮囑一句:“不接機,不陪跑,不另開綠燈;按觀察點流程走。”
實戰基地的大廳不掛橫幅,牆上隻有“失敗樣本公開課”的海報和“並聯短表閉環看板”。
兩位“調研員”修改了來賓證頭像,在崗人員照規程“抽簽—核權屬—並聯—回執”走,幾次突然提問都指向製度縫隙。第三次提問落在“窗口壓時限有沒有‘演示腳本’”。
窗口小姑娘愣了兩秒,按按鈕叫出“錯—改—證”錄像樣本,屏幕恰好卡頓。鏡頭裡,培訓講師正在複盤一段“假表衝時”的失敗樣本。調研員沒有表情,圍觀的人群裡,卻有人悄悄舉起了手機。
三小時後,網上出現一段不到三分鐘的剪輯。第一秒是“歡迎詞”特寫,第二十秒切到“講師演示”,一分鐘處突然閃出“回執亮燈”的畫麵,最後十秒停在“乾部畫像三曲線”的圖表上,字幕隻有八個字:提前演練,假裝高效。標簽很快被頂上去:擺拍基地、衝時騙局。
省宣傳口第一時間問:“要不要‘辟謠’?”李一凡搖頭:“不辟謠,先把證據包準備好。”
他把紙翻到新一頁,“證據包一:調研兩人的門禁與抽簽記錄;證據包二:那段‘卡頓錄像’的原始長度與哈希;證據包三:今天的閉環中位數和群眾回執編號列表。凡星做白話卡,給群眾看‘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嚴承陸趕來,話不多:“這不是輿情,是一次‘程序考試’。先扣程序,再動口。”他把“不可複製清單”貼到桌角,“誰敢用歡迎詞當擋箭牌,誰先被挪開。”李一凡點頭:“觀察期崗位,先從基地調兩人出去,待檢核完再回。”
透明指數的“延遲看板”被改成了“事件看板”。凡星團隊把三條證據位分成三頁:門禁照片、抽簽日誌、講師複盤視頻的時間碼。
白話卡寫得直白:你看到的講師演示,是失敗樣本公開課;你看到的亮燈,是回執驗證的最後一步;三分鐘不是表演,是複盤的一段。
評論區先是冷笑,有人問:為什麼不把歡迎詞刪掉?凡星的回複隻有一句:歡迎詞也留痕,也編號——它不是演出,是禮貌。
晚上八點,吏部調研組的正式函件以係統渠道抵達,詢問三個問題:公開課是否“演示優先”、並聯短表是否“預留通道”、乾部畫像是否“可被衝刺”。秘書把函貼到白板上,旁邊三列空白待填。
李一凡拿起筆,寫下回應的結構:“一,證據位;二,流程圖;三,邊界注釋。”他先把“講師演示”的原始錄像哈希嵌進版本對照,標注“發生在x月x日公開課失敗樣本第x號)”。
接著調出當天的時間軸,把“歡迎詞—抽簽—核權屬—並聯—回執”的節點分拆,給每一步加上“群眾給分”的截圖;最後一列寫“邊界三條”:不得預留窗口、不得替代抽簽、不得剪去失敗過程。
嚴承陸補上一句:“如發現‘剪輯造勢’,按程序記失信;如屬誤會,按製度公開。”
網端的攻勢沒有停。某省一家自媒體連發三條短評,直接把“實戰基地”稱作“擺拍車間”。省長問:“要不要起訴?”李一凡搖頭:“先讓他們看編號。
凡星,把‘三分鐘剪輯’做成‘十分鐘複盤’,標題叫‘我們到底錯在何處’——從‘卡頓’開始講,把‘如何防止衝時’掰開給大家看。”
十分鐘短片掛出,先亮“紅點”,再跟“綠線”。講師自己出鏡,說“這段是我們最尷尬的一分鐘”,然後對著鏡頭揭開“衝時”的常見套路,示範“如何讓並聯短表擋住假表”。
字幕沒有熱詞,隻有編號與時間碼。評論區裡有一條頂了上來:“原來‘可複製件’也包括‘錯法’。”又有人留言:“我寧可看這種難看的複盤。”
午夜前,“觀察點台賬”上線。在“證據位驗證台”的頁麵底部,有一個位置閃著綠色的燈,名字簡單:群眾回執服務台。當晚有三百多條谘詢,最多的問題是“抽簽如何保證不被內定”。
技術骨乾把“抽簽算法”的白話卡做成三頁,就像把抽屜一格格拉出來給人看。第二天早晨,留言區裡出現一條問:“如果有人在‘歡迎詞’裡夾帶暗示呢?”嚴承陸親自回:“歡迎詞不能夾暗示,誰夾誰離場;誰敢在製度裡加小紙條,按程序處理。”
第三天上午,吏部把兩位“調研員”的檢查紀要發過來,語言克製:“未發現‘預留通道’,存在‘講解與演示畫麵剪輯誤讀’風險,請繼續優化公開課呈現形式。”這份紀要在係統裡流轉,沒有對外。
可就在同一小時,外網又冒出一篇“匿名長文”,用無處不在的假設語影射嶺州“製造政績泡沫”。標題虛張聲勢:“你看不見的排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宣傳口建議回應。李一凡把長文打印出來,放在案頭,隻說了一句:我們不用形容詞回擊,用書麵材料回擊。
他把《大夏改革》雜誌的約稿單拿起來,“我自己寫——把‘實戰基地’寫成一篇錯—改—證的技術文。彆辯論,我們把如何讓錯站在燈下’寫給全國看。
當天傍晚,實戰基地的小講堂坐滿了人。屏幕上沒有歡迎詞,開場畫麵就是那段卡頓的一秒定格。
講師深鞠一躬:抱歉,這是我們的尷尬;也謝謝,這是我們的教材。他把假表衝時”的三種手法拆成三張卡,演示製度如何絆住它。
觀眾席裡一位老窗口抹了把臉:講得好,難看但有用。李一凡坐在最後一排,沒出聲,隻在本子上寫下八個字:把醜擺燈下,把美藏回去。
夜裡十一點,十分鐘複盤的播放量破百萬,彈幕意外地克製。有人問:為什麼不把歡迎詞取消?底下有人回:取消禮貌,不等於增加效率。
又有人問:這麼公開,會不會讓壞人學會改招?技術骨乾的答案貼在屏裡:壞人會更新,我們的製度更新更快;這就是‘可複製件’的意義。
窗外的風壓了下來,樹影在路燈下像水波一樣晃。李一凡合上本子,對秘書說:“明天聯絡《大夏改革》,就叫《把錯擺在燈下》。”他停頓了一下,“刪去所有形容詞,保留所有編號。”
秘書應了一聲,走到門口又回頭:書記,外省那篇匿名長文……李一凡抬起眼,目光很靜:讓它掛著,我們用下一章回答。
走廊儘頭,觀察點的三塊牌子亮著:編號與注釋台、證據位驗證台、群眾回執服務台。燈光不刺眼,卻穩。
嚴承陸從另一頭走來,把一份名單塞給他:觀察期崗位,按畫像排序後,今晚公示。李一凡看了一眼第一頁,點頭:好。
記得加上那句話——崗位用畫像,畫像用證據,證據歸編號。”
手機震動,是出版社的回信:歡迎來稿,最早下期排版。李一凡合上手機,站在窗前,城市的光帶成一條河。
他知道,輿論的第二輪不會放過嶺州,但他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裡已經沒有憤怒和高亢——隻有編號、證據和回執。下一步,是把它寫成全國看得懂的一篇文章。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