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黃瓦、金橋綠水、亭台樓閣……承載著華夏數百年人文曆史的故宮,在陽光下儘顯高貴和威嚴。
“我生在上滬,但是大學之後定居京華,京華就是我的第二個故鄉。”
伴隨著溫和的聲音,緩步出現在故宮甬路上的,是穿著一身休閒服的劉子夏,他輕輕撫摩太和門的牆壁,繼續訴說道
“故宮對我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嗯?這是劉子夏吧,我沒有看錯吧?”
“啊,是我夏,沒想到我夏竟然也參與了這檔節目的錄製!”
“不知道我夏會不會到現場參加錄製,好期待啊……”
當看到大屏幕中劉子夏這道熟悉的身影的時候,現場的觀眾們都興奮了起來。
這段時間以來,除了在前些日子潘家園《尋寶》公益節目中露了一麵之外,劉子夏就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現在,總算又看到他了,觀眾們當然會激動了。
大屏幕裡,鏡頭切換。
這次是太和門後的廣場上,劉子夏一邊朝前走,一邊說道
“熟悉呢,是因為大學期間我經常來這裡,從我在京華的家裡出來,騎車的話,也就半個小時,所以在故宮裡麵,有我太多的回憶!
其實我是很喜歡來故宮的,當然並不僅僅因為它是旅遊勝地,更多的是感受咱們華夏的人文曆史,以及古典文化。”
一邊這樣說著,劉子夏一邊走到了太和門的台階前,說道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來到故宮之後,都會在太和門的門前合影,也會跟獅子照相,誰不是很多朋友會和我一樣,有一張一樣的照片!”
說到這裡的時候,劉子夏站在太和門前一頭獅子雕塑的基座前,比了個v字。
鏡頭在這一刻停頓了一下,然後一張照片就新鮮出爐了。
“哈哈哈,我夏真是太調皮了,這個剪刀手亮了!”
“我夏剛剛說的話,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啊,我小時候就經常去故宮玩呢。”
“我從小長這麼大,還從沒去過故宮博物院呢,今天我說什麼也要去……”
看到大屏幕裡劉子夏的悠閒狀態,以及輕鬆的講述,觀眾們的反應不一。
觀眾裡麵,有的被劉子夏的動作給逗樂了,有的則是被喚醒了童年的回憶,有的人更離譜,哭著喊著今年一定要去一次故宮博物院。
觀眾們這樣的反應,是前麵兩個節目裡麵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的。
不說這檔節目後麵的情節怎麼樣,至少在宣傳博物館這方麵,《國家寶藏》做得很到位。
就在觀眾們議論紛紛的時候,畫麵再轉。
這次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是一些文字介紹,同時劉子夏的聲音也一直都沒有消失
“我守護的這份國寶,就是《清明上河圖》,這是自故宮博物院開館以來,第一次以全卷展開的形式展出。”
大屏幕上出現的文字介紹,是來自《清明上河圖》的簡介。
在短暫的介紹之後,鏡頭帶著劉子夏出現在了一個長方形的展櫃前,展櫃是由防彈玻璃製成,透過微亮的燈光,能夠看到裡麵有一幅長長的畫卷。
劉子夏沿著展櫃往前走,一邊看圖,一邊說道“真的是歎為觀止,雖然畫卷很長,但是畫中的細節,體現地是淋漓儘致!”
拍攝鏡頭往前切,直接給到了《清明山河圖》一個細節展示。
這個時候,來自故宮博物院專家的畫外音也隨之響起
“當時的這個提煉技術,應該說是非常發達了,畫中看到的這些顏料啊,就是非常厚,能夠明顯地看出來是一層一層敷染上去的。
這些顏料其實全部都是來自礦、植物顏料,儘管到現在已經是900多年了,但是我們能夠看到,除了這個絹色稍微有點變暗之外,整幅畫作仍然保持著非常鮮明的這個顏色。”
在專家解說的同時,鏡頭給到圖上的那些細節,完完整整地出現在觀眾麵前。
不論是從畫地顏料、材質,還是裡麵人物的穿著、表情、動作……給觀眾們帶來了一種視覺上的震撼感。
因為,觀眾們從來都沒有這麼近距離的看過這幅圖。
那些曾經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可能早就忘了清明上河圖的細節,他們也沒有時間去細細地欣賞這幅畫卷。
之而那些沒有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對這幅畫地欣賞可就認真多了。
他們透過大屏幕,想要更加細致地觀賞這幅國寶級畫作!
“其實比這幅畫卷更加神秘的,是它背後的故事!”
劉子夏站在展櫃前,說道“創作出這幅宏篇畫作的人,是北宋畫家張擇端,那麼張擇端是什麼人?他的身世是怎樣的?
這幅圖名叫《清明上河圖》,那麼圖中的‘清明’和‘上河’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幅畫卷上有很多的提拔,在這些提拔裡麵,有一個男人,據說是這幅畫作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又曾經和這幅畫卷,有著怎樣的故事呢?”